今天读最后一篇《钱德洪跋》,此段文字是钱德洪已经编完《传习录》,自己附加一部分内容在最后,然后才写这个跋语。跋语主要说明此书的编辑情况。由落款可以看出,此书编成之年,在嘉靖丙辰年,即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此文写作的时间也可以理解成此书最后编成的时间。本书成书的经过是,嘉靖七年(1528年)冬,钱德洪和王汝中听闻老师逝世,奔丧至广信(今江西省上饶市),在给同门师友的讣告中,商定三年内收集完先生的言论。这之后,学友们陆续寄来了各自所作的记录。钱德洪挑选了其中有关学术问答的部分,加上自己的记录,共若干条编辑在一起。在吴(今江苏省苏州市)时,打算把这些记录和《文录》共同刻印,其时又正逢因守丧离职,未能遂愿。当时,天下讲学之风气愈来愈浓,先生的学术宗旨又是非常鲜明的,也就没急着刻印出来。因此,我对这件事也就不再牵挂了。曾才汉获得了我的收录本,又四处收辑了一些先生的语录附在后面,命名为《遗言》,在荆州刊刻发表。钱读了《遗言》之后,觉得采录的不够精确,因而删削了其中重复繁杂的,保留了《遗言》的三分之一,并取名《传习续录》,刻印于安徽宁国的水西精舍。又收集了一些未刊刻的记录,采用其中不违背先生学术宗旨的部分,合成一卷。其余不忠实于先生学术宗旨的和《文录》已刊刻过的,全删掉了。并把“中卷”改编为问答的形式,让黄梅县令张君增刻发行。
不知不觉中,已历时31天,跟随微信群学完了《传习录》,尽管读得囫囵吞枣,但毕竟对王阳明的这本思想录、言论录有了整体的了解,也对王阳明的理学理论核心有了了解。正如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需要在事上磨,在行中学,这次的学习只是一个开始、入门,要吃透先生的理论精髓,还需要日后细细品读、体会,并结合实践思考、认识。在课程开始之初,群主李老师曾推荐过一些讲座、视频、书籍,在一个月的学习中,忙于赶进度,只看了一点,接下来的日子可以找来系统地看看,借以对心学有更进一步的把握。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很庆幸通过妹妹的引见,加入认识了这个群,一起走过共读《孟子》,现在又共读了《传习录》,感谢群里学友的鼓励,也感谢妹妹的督促监督。开始时,觉得一个月似乎很长,现在回顾起来,又觉得一个月很短,这是充实的一个月,有所收获的一个月,如果没有参加这次共读,一个月的31个夜晚可能会被手机信息碎片化,可能在追剧中度过,可能什么也没干,但现在,电脑里有了31篇心得,尽管有的心得只是原文的变相译文,有的也未必理解的准确,但无论如何,自己知道了传习录的基本内容,知道了王明阳的心学理念。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有收获。感恩群友的陪伴,感恩李老师每天认真的统计督促,也感恩学友们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