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说过一句话:你知道什么东西一旦拥有,就再也不会失去吗?很多人苦思冥想,觉得永远不会失去的东西,似乎不存在。爱情?亲情?友情?金钱?社会?……好像都不能永恒。我当时大度的抛开一切,不去想,只报以微笑。后来得知的答案是:审美。审美这东西,一旦提高了,真的不会失去,只会越走越高。这是一种修养,如同一个人的品质,当人品提升了,就回不到小人的种群里面了。于是我开始关注审美提升方面的东西,从读书开始,读国学经典,读《古画风雅》之类的,多熏陶熏陶自己,提升眼界、境界,识物识人,学物学人,懂物懂人,在审美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于是,我开始“玩物丧志”了……哈哈哈。
以前读过一本赏古画的书,学到了一些东西。比如看古画的年代、笔画风格
、落款以及放大细节如此等等(其实时间久了,我大多忘记了)。犹记得当初读了之后,觉得再看展览或者去博物馆看古画的时候,会看出一些些门道,能稍稍走进一画的世界,看到其艺术的点点深度。这次读了《古画风雅》,相当于来复习了。古画不语,但穿越历史而来。一些大家的许多特色,以及画作背后的故事和画家当时的生活状况,都会反映在他的画作里面,如此看来,赏一幅画,不能停留在其表面,只知道它很美,却不知道美在哪里,不能看透它的“里子”,这样就是一种错过了,有点错失美好的遗憾了。
作者苏三公子,原以为是一位风流多情、风月无边、放荡不羁的公子哥呢,其实大错特错,乃是一位妙龄美女,本名苏春玲。跟贾玲不一样,这位“玲儿”是位货真价实的古画爱好者、文字工作者。写有很多书画评论,散见于一些著名杂志。现在又开始著书立说,比贾玲风雅多了。
《古画风雅》甄选了90多位艺术巨匠的近200幅传世名作,全面覆盖中国古画品类和知名画家,系统梳理了仕女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古画品类的演变脉络。作者在时间长河里慢慢徜徉,细细品味,精心梳理,把古人画作的许多脉络、由来、传统和发展都一一展现。比如仕女图,最开始是出现在谁的画里,后来又怎么发展开来,古人那时候为什么喜欢画仕女图,如此等等,都进行了细致分析和解图。配以古画装扮,让整本书特别美,特别有风格,也极具厚重感,感觉拿在手里,握住了半个世纪的风物墨华的感受了。
在对各品类作品进行赏析之余,作者深入到古画情景之中,结合历史背景,解读画面背后的社会意义以及画家的创作意图,同时佐以相关的诗词作品、名人逸事,并挖掘出其中所刻画的花事、茶事、渔隐、抚琴、博古、雅集等古代生活细节。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月、莳花、寻幽、抚琴……作者挖掘出古画中刻画的雅事、乐事,带你穿越千年时光,置身画中情境,品味古人景景入画、事事用心的生活美学。
——这是一套慢功夫。所以读《古画风雅》,需要细品,需要时光浸袭,需要岁月悠长中慢慢品味。我以前读一本聊古画的书,其语言风格比《古画风雅》更活泼一些,我准备把它找出来,再对比着一起读一读,赏一赏。非常遗憾,此刻我想不出它的书名,但是以前很喜欢它,应该在我的书架中收藏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