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别人解释一个没听过的概念,除了下定义举例子之外,类比是常用的方式,用熟悉的事物做类比,似乎能给人一个熟悉陌生事物的角度。
在一次关于西方哲学的脉络与方法的课程的答疑上,周玄毅老师给大家讲了这么一个事:
一个学员课下提出一个问题:怎么证明上帝的存在?
周:“证明了上帝的不可能性,就证明了不可能证明上帝的存在。
不可能证明的才是信仰,就像爱情不可能被证明,如果证明了就不是爱情。”
学员回应:“所有的类比其实都存在一个问题,没有哪两个东西具有严格的对应性。”
周:“我懂你的意思。”×3次
要说清这样的事情,不是很容易,但是如果基于熟悉事情进行类比,可以有一种态度——同情之理解,意思是,理解人文主义观点的时候,可以抱着同情的观点,可能不同意,但是可以想想——“如果他是对的我能得到什么”,不是不能被理解就可能是错的。
另举一个例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绘事后素”————绘画是在素之后完成的,白纸才能衬托出美丽的色彩。另一个解释认为朱熹集注乃误读,应该是:女子先用素粉施面,然后才用胭脂、青黛等着色,打扮得漂亮。但作为类比意思相似,不妨碍理解。
“礼后乎?”——礼也是后面的事情,也是建立在淳朴的基础上。(此处有注解称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
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子夏这个回应方式被赞赏,举一反三,从绘事后素类比到礼后乎。更直接地理解礼和素的意义。
我们接收到课本的常识很多都是正确的废话,或者甚至不甚合理,但我们仍然需要思考一下背后的合理性是什么。
从很荒诞的话,提炼背后的合理性,还原其合理性,可能会有其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