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该遗忘,还是该铭记?

无论是古代刑罚制度中「八仪」的「议宾」(对先朝后裔享受国宾待遇者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刑罚),还是建国初期的「特赦」,我们都选择「以德报怨」的方式,试图以感化之心建造和平基石。但此类「以德报怨」其实需要一定的背景佐以支撑。如果一味宽恕甚至遗忘,无论是对逝去的人还是现在的人,仰或未来的所有人,都极其残忍!就像《论语·宪问》中,学生问:“以德报怨,何如?”时,孔子所答那样:“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些内容,是我阅读《必需的遗忘与不容推却的记忆》途中,不断思考的点......

封面

《必需的遗忘与不容推却的记忆》是德国慕尼黑大学古代史荣誉退休教授、前德国历史学家协会主席克里斯蒂安·迈耶教授,1996年1月25日在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发表的学术演讲的综述稿。在这篇稿子中,克里斯蒂安·迈耶教授从古希腊、古罗马战争切入议题,讨论了欧洲多次战争后,人们在寻求「正义或复仇记忆的强烈要求,及对外部和平与内部团结需要之间」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所做的诸多努力。但这不是一篇随性的学术报道或者普通演讲稿,它有着非常特别的背景基础,同时也站到了争议的风口浪尖之上......

作为一本德国古代史教授所写的书,基于作者扎实的专业基础,这本书对欧洲史特别是欧洲战争史的回顾与总结,以及这些战争、事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之间的分析与思考,都有极其独到之处。可是,作为一本基于欧洲史,思考欧洲今天态度与立场的书籍,异文化的我们只能阅读、观察,而无法做出判断,毕竟「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如果他们选择遗忘,我表示尊重;如果他们继续保留正义或复仇记忆的强烈要求,我也理解并尊重。但,透过这本书的阅读,我开始思考中西思辨立足点的不同之处!

封底

与西方思潮不同,中国传统思想常常提倡「以和为贵」「以德报怨」,不仁之战是我们所唾弃的,当然面对不仁的杀戮,我们从来不会畏惧、更从不会选择遗忘。两千多年了,无论是长平坑里的四十万赵军,还是被秦始皇推入坑中的儒生,现在都仍在我们的记忆之中,诉说着秦军的不仁。所以这本书里面的讨论,特别是关于「遗忘」的观念,于我而言是陌生的,我只能以旁观的角度,阅读它观察它;然后把它当做欧洲史的补充学习资料,拓展眼界......

其实,无论是在西方思维模式下,还是中国传统思想里,无论是遗忘还是铭记,这永远都是主观性的回答。而这本书的作者,以半开放的形式,向所有读者提出问题。作为读者,我们只能思考思考再思考,然后选择属于自己的选择!至于我,无论是阅读这本书之前还是现在,对于我们民族的过往「该遗忘还是该铭记?」这个问题从来就不是问题,因为在我眼里在我心中,遗忘代表着背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