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学打来电话,说有个事情万急,需要我给出出主意。
我说好,对她的事情一向如此。
孩子上四年级,品学兼优。我见过,很灵光的一个孩子,也很讨人爱。最近班上评选一个免考生(类似于提前优录的证明荣誉吧),两个名额,她的孩子很有希望拿到,但最终班主任把剩下 的一个名额给了另一个孩子(据说是家委的孩子),孩子回家哭的伤心,老母亲心碎了一地。
长期在学校呆,这种事情我听得多见得多,没有那么意外。可她有些慌了,一想到孩子两年时间就小学毕业了,这样的“重磅”荣誉拿不到影响以后的升学和择校,孩子足够好,她自责,认为她自己社恐长期不与班主任接触耽误了孩子,问我怎么办,现在还来得急不?
什么来不来得及?
什么时候联系老师都不晚。
可是接下来她问了让我发笑的问题,怎么给老师表示,逢年过节都要吗?节奏怎么把握。
其实她也是老师。大学老师。老师不敢随便指导老师,但她说没事,让我讲。
我给她的建议是,不管孩子是否优秀,和班主任保持联络也是必要的。但联络不一定是要送礼送卡,平时多支持工作本身也是一种联络,班级工作里有好多需要家长配合参与的,所以其实刚才说家委的孩子拿到了评优名额,我没有觉得好奇怪,平时家委确实承担了很多工作,付出了不少,人与人交往都有个远近亲疏,这个角度讲,老师也没有做错,通过这种方式肯定了家长的辛勤付出。
我给她提供了一个谈话提纲,还是要找机会接触班主任,最近这个事情就是个机会。一是问问孩子近况,二是孩子回家哭这么伤心,回家她也不说,就想到来问问老师。三是孩子还是很喜欢老师的,也说经常得到老师表扬。
她说前两点她能做到,第三点想不到也不容易表达,不会捧人那种。我了解她,她就是这样的人,可能在学校上班久的人都有点社恐心理。
即使为了孩子,也不能委屈自己啊,我感觉她的不自在,于是我说,算了,孩子比你通人情世故,情商高,未来不会差,你就别瞎掺和了。你就按自己习惯和舒服的方式吧。
万万没想到的是,她说,不,为了孩子我要从社恐变社牛。
为母则刚,我理解她的选择,但万一发生在我身上,确不一定能做到。
女人和母亲真是两个物种,女性柔弱,母亲强大,为了孩子,委曲求全,无所不能,这样的母亲,这样的母爱,怎能不让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