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绒藏族是藏民族的一个古老支系,四姑娘山景区是这一古老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他们世代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
当今的嘉绒藏族,是藏族的一大支系,被定义为靠近汉区,生活在温暖河谷中从事农耕的藏族,主要分布在甘孜州丹巴、康定部分地区,阿坝州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红原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雅安市、凉山州等地。
据实物和史料记载,在新石器时期,如今的嘉绒地区就已经有人生活在这里。在唐代以前,在这一带生活着"嘉良夷""白苟""哥邻"等部落,而统治这一地区的是当时的一些部落首领。
到了唐代,由于吐番王朝和唐王朝在边境的拉锯战相当频繁,于是,吐番赞普从西藏的阿里、象雄等地调集了大量军队,驻军于大渡河、岷江一带,据险而守。吐番王朝瓦解后,军事首领各据一方,成为了当时的世袭土司,军队则与当地嘉良、东女、附国等各土著部落相互融合,历经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嘉绒藏族。
因此,嘉绒藏族从族源上追溯,甚少有两个源头;一个是隋唐以前就存在的嘉良夷,也是自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以来多次民族融会的族群;另一个就是吐蕃的移民。晏春元先生曾考证说:“东女、附(虎)国,獽戎、嘉良、象雄,是同一个地方,就是嘉绒地区”。
这其中,嘉绒和古代的象雄有着紧密的联系。象雄在哪里?现在学者们各说不一。有的说在西藏阿里地方的,有说就在嘉绒地区的。但象雄无论在哪里,它与嘉绒历史的联系是无法否认的。嘉绒地区的头领一部分来自象雄地方,一部分来自藏王松赞干布的后裔。据专家讲,现在的嘉绒语中还保留了很多古藏语的成分。
或许正是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因素,嘉绒藏族,作为藏族的一个支系,虽然和整个藏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除了藏族一般的生活习俗外,嘉绒藏族在语言和生活习俗上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式。
嘉绒藏族房屋建筑:
嘉绒藏族的住房为石砌平顶寨房,墙上涂有白色的太阳和月亮图案。石碉建筑是嘉绒藏族的标志性建筑,古碉文化也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内容。丹巴素有“千碉之府”的美称,每座石碉上都有历史演进的烙印。这种石碉是战、居两用的垒石建筑。此外,丹巴地区以出美女而闻名,康巴之花多出自丹巴。
嘉绒藏族的屋顶四角都供有一块白石,是他们的神灵,播种,收获,年节祭祖,嘉绒藏族都要对白石进行祭祀,屋顶平台靠山的一方有一个白石砌的鼎状物,上面放有陶罐,每逢家中有重要事情,就用陶罐祈福。
嘉绒藏寨自古以来就利用本地区多石之特点,用黄泥作粘合剂,砌石墙造住房,以巨木为梁,横搭杂木,盖土于上,坚固不漏;累石灰墙、架巨木为梁的方式至今不衰。寨子多修于向阳、避风之坡地,以几户至几十户为一寨子,砌石如同砌砖,把大小不等的石块垒砌为墙,大石块砌一圈,用小石和粘土取平,再往上砌一圈,逐层砌盖,墙体基宽顶窄,墙面略呈梯形。
嘉绒藏族服饰:
嘉绒藏族服装及装饰物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充分展示了这个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巧的制作工艺。他们将宗教礼仪、绘画、刺绣等融为一体,形成了自成一体、独具风貌的男女服饰。
嘉绒人热爱生活,崇尚自然,追求美好,男女服装的强烈对比巧妙地表现出男子的彪悍和女子的秀美。
嘉绒藏族男子服装最大特点是袖长、宽大、无扣,穿着时用一绸带束于腰间。男子服装用料考究,穿着方便、宽松大方,具有多用功能。
嘉绒藏族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其服饰的另一特点还突出地表现在色彩的依次递增和构图上。牧区皮袍的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竖立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
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宽的黑、红、绿、紫色条纹依次排列。她们常用十字纹样的花领袍和靴上作装饰,给人以“慈善”、“爱抚”、“与人为善”的联想。
嘉绒藏族女子服装色彩鲜艳,品种繁多,与其他藏族地区的女子服装有较大差异,是藏族女子服装中的一朵奇葩。整个女装分褂子、外衫、内衫、百褶裙、围腰、腰带、垫围、鞋子、鞋带等。她们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且巧妙运用复色、金银线取得明坑邙又和谐的艺术效果,配色十分大胆、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