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史书记载的、民间认可的一些人物评价,渐渐保有中立态度。比如对待严嵩的态度。
众所周知严嵩是明朝的一个大奸臣,在很多史料中,他都是一个祸国殃民的角色,似乎那段时间的所有罪孽都是因为严嵩在把持朝政造成的。
当我们翻开历史,仔细分析却有另一番解读。严嵩的罪孽,不见得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权臣,甚至他在活着的时候,名声远没有后世那么坏。
而当他失势后,很快的墙倒众人推,瞬间成为了明朝第一奸相,这么大转折,用刀尔登的观点,主要是因为一种观点与两个人:
一种观念是泛德论,以为道德冲突乃社会冲突的主干,我们的失败,不是自己无能,而是有坏人在捣鬼。明朝政治一塌糊涂,“捉坏蛋”运动便格外蓬勃;反过来说,因为“捉坏蛋”运动太蓬勃,所以一塌糊涂。嘉靖后期政治失败,不能没有替罪羊。
这类似情形出现过很多次。比如唐明皇被迫赐死杨贵妃,在众臣子眼中,似乎这个祸国殃民的妖女是一切问题所在。
两个人是徐阶和王世贞。徐阶是严嵩的政敌,心机深刻。他后来主修世宗实录,多所篡改。这些改动,当然不会有利于严嵩。王世贞是十分有名的著作家。他的父亲王杼任蓟辽总督,因边事被嘉靖处死。王世贞既愧且恨,不敢恨皇帝,便移怒于严嵩。王世贞给严嵩写的传记,极尽诋斥,而这篇传记,便是《明史·严嵩传》所本。这样一来,严嵩的名声好得了吗?
正所谓众口铄金,文人杀人不见血,后世人看到某人义正言辞的站在道德制高点,同时又有一个明确的攻击目标后,很容易被影响观念。比如商纣王和隋炀帝,他们成了历史上昏庸皇帝的代名词,但实际上,很多的罪恶都是后人出于道德利益考虑,不断给他们加戏,最终形成了这样两个妖魔化的皇帝。
就如同简书上曾经有位写手,一边在文章中摆出痛心疾首样子,抨击简书变的嘈杂、套路,同时又在简书群里针对和自己观点不符的声音,大肆开骂,言语之粗鄙,让人瞠目结舌。
如果不明真相的人看到文章,可能觉得他是个有情怀的写手,但结合其背后做法,不禁让人心寒。
而类似的情况在古代也早就有过,刀尔登在书中就提过:
比如山水宗师、南朝的谢灵运,诗篇高妙,行事却大不相符。用刀尔登的观点是:诗歌,在许多人那里,已是对日常生活的救赎,如洗手的水。
曾经听过另外一个故事,几百年后的人们,有一天挖掘复原了21世纪中国的新闻联播,他们断言那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富足幸福,没有任何阴暗面的社会,但当他们的数据资料来源于网络,却出现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
所以当我们单纯的以表面上浮着的文字信息,来评判一个人的品行或者言行,亦或者去分析一个朝代,其实就会落入幸存者偏差之中,而目前来看,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多从不同角度去做分析,比如当王世贞和徐阶给严嵩下结论时,先分析下各自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