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温暖。家庭的温暖,朋友的温暖,同事的温暖。但陌生人之间的温暖,却常常更让人感动。
坐地铁时,有人帮忙扶一下要跌倒的你;开车时,有人故意放慢车速让你先过;迷路时,有人耐心停下来帮你找路。
这些陌生人的举动,在江武墨·经典共读群里到处都是。
也许,并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但心与心的沟通无时不在,他们是支持我不断前进的力量。
参加《论语》共读16天,我收获了三个认知。
01
对于孝的理解,知道如何让爱继续
人生总有一些心结,是很难走出去的。
比如,家人的离世,作为亲人的我们,多么希望时光可以倒流,希望再对他们好一些,希望再多做些事情。
而时光并不能逆转。那我们该做些什么,来弥补内心的缺憾呢。
在共读《论语》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儿子的行为;他能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行事之道,可说是尽孝了。”
这段话,告诉我们如何缅怀离去的故人。
亲人留下的痕迹,仍觉得亲切,居住在那里,保留家具陈设,缅怀他。
对待亲人的朋友,依然互相走动,像亲人在世时一样对他们。
所以,父母的去世,并不是孝行的结束,因为他们的遗愿还在。
父母希望子女们相互帮助,那就真诚相待,时常怀念父母,珍惜身边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孝。
将心中的爱,传递给现在的亲人,好好爱自己爱他们。
02
对于送礼的理解,知道如何真诚待人
生活中,免不了会有送礼的行为,互相表达谢意。
那如何送礼,送得既心安,又恰到好处呢?孔子也给出了答案。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句话是说:
“礼的运用,以和谐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的治政之道,美好的地方就在这里,无论小事大事都这样来实行。
但是,如遇行不通的时候,只是为了和谐而求和谐,而不用礼加以节制,那也是不可行的。”
在共读这部分内容时,小伙伴@旭岚,给出了关于送礼最好的答案。那就是,不管大事小事,想要送礼物,一定是建立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
曾几何时,找人办事,硬生生拿着礼物,被人家拒绝的场面,每每想起都尴尬不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知道,关系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有礼尚往来。
而带着目的性的送礼,终究会让双方都极其不自在。即使这个礼送出去了,也不是一段良性的关系,终究不会成为相伴行走的人。
真诚待人,希望有个彼此长伴的关系,才是送礼最终的目的。
03
对于忠信的理解,知道做人做事的标准
做人做事有没有标准,什么样的标准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我想,这是每个人的课题。
那孔子是如何看这个事情呢?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
“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他即使学习了也不会牢固。为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与不同于自己的人交友。有了过失,就不要害怕改正。”
关于这部分内容,小伙伴@南希说,做人,要庄重威严有诚信;交友,要与自己同频的人;做事,要知错更要敢改正。
三个层次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有标准。
那就是,忠于自己,信任他人。
对人对事,都要有自己的底线和不可逾越的红线,就是要有边界感。
有了边界感的关系,才能有规矩,进而关系才会稳固。
对人对事,都要找和自己价值观相同的人在一起,彼此一起成长交流,才会有真正的进步,不会消耗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对于对事,都要有勇于认错的胆量。
如果是自己的错误,那就接受它,然后积极想办法改正,终会收获不断成长的自己。
当然,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你认知的提升,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但万变不离其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爱自己,好好对他人,好好活出自己的丰采。
参加经典共读之前,我只是简单的以为,读经典,就是把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写下来。
可真正开始共读之后,我才发现收获的,不仅仅是自己对经典的理解,还可以了解,别人是如何看待观点的,以及对方为什么能提出有趣的解读。
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我对经典的理解,而且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可以多角度看问题。
更重要的是,大家的分享以及彼此间的留言或认可,让我觉得很是温暖。
因为,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大家分享的内容,还有分享内容的人。
作者丨妮妮
编辑丨江武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