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读完这本书后,发现在第一章前,有一行小字写到“献给我的家人”,我在想也许也有作者的缩影。
故事的开头让人诧异——“莉迪亚死了”,结局有些草草收尾。但这并不影响一环扣一环的精彩情节。伍绮诗对细节的描述,把控,让我想起了胡塞尼。用词的准确性,让人惊叹。一本不会让人失望的书。
生活需要沟通,准确的沟通。
莉迪亚,一个背负着父母沉重期望的中美混血女孩儿。来自于种族的排斥 ,性别歧视,母亲理想的载体,父亲迫切融入当地生活的期盼,不合群,较差的成绩。在多重压力的作用下,半作死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真漂亮。”莉迪亚惊喜地说。她终于收到了像样的礼物——不是书,也不是暗示——是她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他们希望她想要的。圣诞节时,她就盼望收到这样的项链。链子像流水一样滑下她的手指,非常柔软,似乎是活的。
“我没有感受过大学的生活,我想让你体验;我觉得学这个专业很好,你要不就选择这个吧”。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在我周围每个人身上。我并不是我,我是你意愿的延续。“是的,是的”,让莉迪亚走进了深渊。我想在睡梦中,她也不曾轻松过。顺从,父母给予她了,哥哥妹妹不曾有的关怀和焦点,充满太多期盼的爱,压的人透不过气。
以爱之名的枷锁,是否也禁锢着你。为了你好的咒语,让人疲惫不堪。
有个朋友也是独身子女,前期我们一样,父母插手大学的选择,专业的选择。毕业后,我选择了一份薪水尚可,但我不太喜欢的工作。我深信,经济基础 ,确定上层建筑,这是我独立的第一步 。期间也有托人给我安排工作,稳定,够吃喝,轻松,似乎所有女孩子都该走这条路。但这份工作包含了太多我不愿承受,不能轻易辞职,欠人情等等。毕竟,年年都是最难就业季。靠自己,这种感觉真的很棒。就像莉迪亚的哥哥内斯,只要你想,你就能改变现状。朋友听从了父母安排的工作,没有假期,周围有些荒凉,但很稳定。这不,才进去,家里又给安排着职业规划。每每给我打电话抱怨着这一切,有点心疼她,但也无可奈何。在家人眼中你是未长大的孩子,你的默许,是父母插手的动力。
“我本来想买金的,但可靠人士告诉我,今年大家都带银的。”他说 。
同物种间的群居,排斥外来种族,也许是人的一种天性。最初的排斥是一种自我保护形式。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与众不同”一次次刺伤了他敏感的心,也让他固步自封。他非常关心“大家”都做什么,买衣服要买模特身上的,因为这应该是大家都喜欢的;头发这样很好看,因为大家最近都留长头发;你应该多笑笑 ,因为大家都喜欢爱笑的女孩儿。“大家”就像一个魔咒,盘旋在他父亲的头顶。记得莉迪亚对内娜说:“不想笑,就别笑”。在这个几乎被全家人忽视的妹妹,莉迪亚不小心撕开了“是的”这张面具。
孤单的莉迪亚,在校车上,总给内斯留一个座位,她假装不担心着,谁会坐在她的身旁;一放学,就直奔家里,她不需要朋友,母亲在等待她。文章不止一次提到了,詹姆斯觉得莉迪亚长得像玛丽琳,似乎就暗示着她承接着家人的各种期待。莉迪亚有个同学,两只眼珠的颜色并不相同,但这并不妨碍她当选最受欢迎的学生。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她是羡慕的。
玛利亚的一心报复,内斯对杰克的敌意,詹姆斯的愧疚,直至最后,他们才渐渐看清。而内娜,披着“隐形衣”,是一开始就知道真相的小女孩。
每人都或多或少背负着莉迪亚的苦恼,但不要变成莉迪亚。生活就是从一个坑跳到了另外一个坑,积极面对,阳光会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