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倒闭了。
老板突然叫大家停下手里工作,说了好几遍,证明他在对所有人说:
> 我们公司到今天为止,资金用光了,现在宣布公司关停。团队回到创业前的公司。
虽然我早就有心理准备,曾想到公司最近营收很差,创业了一年才刚刚有点苗头。但是当公司真的倒闭时还是觉得太突然了。
我原来想着,有个创业机会,虽然未必能能成,但一定要试试;虽然自己不是核心创业者,但也要凑个热闹。只需一年,创业成不成就能见个分晓。
中途有一同参加创业的老同事离开,心里更愿意和他们一起工作,但我没有跟随;有前同事帮我介绍机会,我心里当然也想多赚点,但想着自己已经身在创业团队了,应该至少干上一年再说。
现在结局已经到来。唯一心有不忍的是,收入太少了。
5年来我一直在同一个团队里。虽然公司在换,老板和主要的同事都没有变。而我一直以来的知识焦虑,则是好奇心与生存焦虑的混合体。求知处了享受,也是求财。
当然一直有涨薪,可是当年的同学同事,收入都在25k左右,曾经向我请教的应届生,如今收入都过了2w。
而一直所谓正能量,爱学习的朋哥,却始终没翻过20k,不免心理有所芥蒂。
于是我去跟老板谈加薪。可恨的是我嘴笨,明明想表达的是“自己应得的是25k”,最后却表达成了哭穷。再加上老板气场强、说话带节奏,谈着谈着就把话聊跑偏了。
于是微微加薪。
心里不痛快,当然跟钱有关。其次是我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老板对我价值判断,相去甚远。
老板不在乎过程,而在乎结果。此“结果”是指数据结果,而不是一副图像。
我做的工作,花时间去表现的图像内容,在老板眼里都是过程。
但是,美术想要直接影响数据结果,光做完美术还不够。
这导致了大部分我在意的点,老板并不关心:你觉得花5天做的东西比花3天做得好,凭什么呢?我要的是数据,而不是“专家评估”。
老板想要可量化的结果。
这一点对我来说,想要做到,十分别扭。
一个东西好,用什么来衡量,达到多少量算好。这个思维方式,天然让美术工作者很难受。
它有指标,但是不同于硬邦邦的、清清冷冷的数据,而是一个感受上的,软指标。
感受上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口味偏好。专家、初级工作者或小白观众,又有着欣赏门槛作为界限。
想追踪反馈,有点伤脑筋。
而对老板来说,不可检验几乎等于不重要。
可检验的,还包括测试一次的周期的是不是够短。
先有假设,再确定检验内容,设定可量化的标准,叫**“试错”**。加上短时间见分晓,叫“快速试错”。
老板们无论干啥都是在试错,没有心理负担。
无论是换一个名称、换一个图像、换玩法、换题材、换员工、换经理、换产品、换公司。
老板在通过“快速试错”去找一个对的机会。
然后扩大规模。
我总是觉得不知道这个做法是否适合自己。
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从入行的菜鸟到资深大牛,从面试的被挑选到挑选别人。大家都在从自己专业角度估算图像作者的能力值。
突然间,有人说,你们TM根本没有影响结果,只是在自我满足。
我有点无所适从。
而所谓的快速试错,常常意味着那是在“生产垃圾”——无论你如何优化技艺,美术工作都是用一分时间换一分品质。即使你雇佣了大师,那也只是单位时间品质更高而已,这个产出结构是不会变的。
因此“快速试错”与“精益求精”的观念,从实践层面产生了矛盾。
有人会说,快速试错,是为了试探一个可行方案,一旦确定无疑,立即加大投入规模,比如花更多时间做得更有“品质”,哪怕没有“硬”数据结果而只是“软”专业结果。
但是,从实践者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图像,快而无质,那是要遭到同行不齿的。况且,一个不好的图像,会得到真实的数据结果吗?会不会因为图像品质不够高而干扰了数据结果呢?如果为了数据结果的可靠,需要提升美术品质,那要提高到多少呢?这些试错要如何设计呢?
疑问难。看起来能是能解决疑问的人,能实践快速试错的人,貌似都赚到了钱。
自己不赚钱,同时自己也在付出,只能说明自己的技能距离赚钱太远。
羡慕那些个体强大的人,不用依附公司或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