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有个自助图书馆。
我家有个三岁的小男孩。
小男孩总爱指着图书馆玻璃橱里那些颜色鲜艳的书脊叫:“妈妈,借这本!”
在屏幕上按下“借出”,玻璃橱里的书架就会嗡嗡地转动起来,停下来的时候,下面的出口就会吐出一本书。小朋友欢天喜地地取出书,像模像样地夹在腋下,然后大摇大摆地带回家置之高阁。
于是我空闲时,就会笑着翻开那些鲜艳的书,《滋阴补阳不生病》,《从零开始学股票》,《哈佛家训大全集》,《好妈妈不吼不叫》……然后合上。
偶尔,会遇到一本书,打开了就再也合不上。
就像毕飞宇的这本《那个男孩是我》。
看到第一句话:“当父亲的做决定往往是心血来潮的,这是父性的特征之一。”我的眼睛就被牢牢地粘在书里,怎么也扯不出来了。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14篇短篇小说,篇篇精彩;14个小故事,每一个都引人入胜。反应时代的变迁,也解读人心的转变。
《虚拟》中,“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爷爷,渴盼葬礼上能得到超过182个花圈,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今生活节奏变快、传统礼俗淡化还有临近过年的忙碌,加上爷爷已退休多年淡出学生记忆,使得182个花圈变得遥不可及。孙子明确当下的形势,又无法忽略爷爷念念不忘的遗愿,于是租来花圈,提笔写起了挽联……
《生活在天上》中,辛劳半生的蚕婆婆,儿子们都在大城市扎根,说着好听的普通话,这在一个乡下人来说,就是最大的成就了。然而蚕婆婆被大儿子接到城里29层的高楼后,却陷入了人生最大的恐慌。为缓解焦虑,她在楼房里养起了蚕……
每个故事都有精巧的情节设计,总能唤起内心的某些共鸣。
然而最吸引我的,还是文字。在毕飞宇老师的笔下,文字好像是被驯服了一样,总是能用最平实的组合方式,揭示出情感的波折;又用最俏皮的方式,准确地陈述出想要呈现的事物。
我在某一天夜里遇到一位白胡子老人,就在故事开始的那一天。老人给了我一把银钥匙,银钥匙周身晶亮。白胡子老人说:“去,把那只最大的南瓜打开来。”我是用这把银钥匙打开我的南瓜的。钥匙插进南瓜之后,我的南瓜就像两扇门那样十分对称地分开了。南瓜子全掉了下来,它们在月光底下全部变成了银狐狸,它们的身姿无限柔滑,尾巴像没有温度的火苗,伴随着月亮白花花地燃烧。
读到《写字》中的这段时,我像是被一股电流击中,忽然之间怔在那里,动都动不了。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只只狐狸从南瓜里飞窜出来,更是一个个文字,在月光下,流动着流动着,就变成了白色的火焰,白焰飞舞着飞舞着,又变成了狐狸的尾巴,而拥有白色尾巴的那些狐狸,正是我多年来追逐着的精灵。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比喻,用它来形容文字在我心中的形象,苦思而不得。直到我看到这段话。
我忽然明白:原来文字是一种动物,是一种灵动且狡猾的动物,是狐狸。
大家都想抓到它,然而大部分人穷其一生都抓不住它,在寻找和追逐中与它周旋,即使筋疲力尽也没能抓到一丝皮毛;有一些人抓住了它,和它保持着安全的距离,观察它,询问它,远远地伸手抚摸它,却未能亲近它;还有极少数的人,不仅抓住了它,还驯服了它,能顺着它的眼睛,直达它的灵魂深处。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爱上某个人或者某样东西,Ta给了我们独一无二的美妙体验,于是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他人分享,却往往是憋了半天都没想到那个合适的句子,最后只好讪然一笑:“嗨,你懂的,就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对,我懂的,可是我也说不出来。于是我们心照不宣地点头,心里却被有话说不出的阴云困扰着,像被围困找不到出口的小兽。
所以我们阅读。寻找那些能够把我们说不出来的话说出来的人。总有一些人,驯服了文字的狐狸,能够把我们的所有意会都变成言传,而且,传得准确传得生动,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黑暗的尽头忽然就有光透进来。
对于短篇小说的写作,《那个男孩是我》也是一本很棒的范文集。
每一个故事的情节都安排得紧凑而跌宕,在起伏中,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无常,跨过了一次又一次“情劫”。有限的字数里,总是能带来庞大的情感冲击。
而每篇小说的开头,也都能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要跟着作者,读下去:
《写字》的开头:当父亲的做决定往往是心血来潮的,这是父性的特征之一。
《虚拟》的开头:这个冬天特别的冷,父亲在私底下说,要做好春节前“办事”的准备,——父亲所说的“事”当然是祖父的丧事。
《那个男孩是我》的开头:那一场肾病差点要了我的命。
《8床》的开头:当爹的决定去住院,那天有一颗上好的太阳。
读完这本书,我想试着在自己写东西的时候,也拽上它一个又酷又炫又吸引人的开头,于是我写:“遇到一本好书,就像在时光里漫无目的地飘荡,忽然被一道奇迹的闪电击中,瞬间就懂了什么是写作。”什么鬼!又想了四五个貌似精彩实则虚有其表的开头,最终还是恢复了自己平实的叙事本色。
毕飞宇老师在演讲中说过,没有语言上的修养、训练和天分,哪怕你把“纯文学作家”这五个字刻在你的脑门上,那也是白搭。
我还是老老实实地修养、训练吧,然后,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天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拿到想要的信息简直易如反掌,比如我昨天读完这本书,打开APP几分钟就下单了毕飞宇老师其它的书,等会儿快递小哥就会来敲我的门。可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哗众取宠者众,实事求是者寡;鱼质龙文者众,表里如一者寡。站在舞台上的,常常是那些哗众取宠的家伙,书店的畅销书架上,也总是被一些虚大于实的作品占满。
好在那些文化快餐,都会很快被历史淹没,不见回音。而真正好的作品,会因为时间的打磨而渐渐泛出瓷实的光芒,发出永恒的声响。
读点好书,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