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将至》,像极了《杀人回忆》。
受害者都是年轻女性,死前受到虐待,然后抛尸荒野,不见踪迹的连环杀人恶魔,毫无头绪的警察,主角自以为是默认的凶手,抛出诱饵吸引真凶上钩。
一个是工厂保安,一个是小镇警察。
追捕疑凶的过程中,余国伟的徒弟死了,宋康昊的同事截肢了。
相似的地方很多,包括看见的和感觉到的。
无处不在的扑朔迷离。
不过,在类型片的界定上,《杀人回忆》是毋庸置疑的犯罪片,《暴雪将至》却没那么简单,犯罪和侦探只是表象,大时代之下的社会变迁,才是主题。
90年代的下岗潮,终于在香港回归这一年,席卷了长宁第四冶炼厂。
保卫科长余国伟刚获得“先进工作者”,正踌躇满志准备干点大事,好上调公安系统时,下岗了。
有一点必须肯定,余国伟的“先进工作者”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脑子臆想出来的产物,笔记本扉页的题字说明了一切,至于电影结尾老头说:
“保卫科没效益,厂里评劳模,从来没给过保卫科。”
并非余国伟的记忆出现了偏差,而是老头自己想不起来了,或者说,老头想表达的意思是:“1997年,谁还有心思评劳模啊。”
当上先进,余国伟的几个朋友夸他能力强,可以申请上调到公安系统,余国伟先摇头,听见轴承厂的谁谁都上调成功后,眼中现出一抹黯然,他动心了,因为他对自己的能耐,很自信。
于是,他下定决心,必须要把案子破了。
不归路已在前方,上路吧。
一个人,专注于一件事,心里充满迷之自信,特别需要这件事来证明自己的时候,他的判断和视角便开始错位了。
悲剧就是这样产生的。
首先,抓捕疑凶时,凶手跑了,徒弟死了。
死之前一番忏悔,厂子的小偷是我们几个人通风报信的,知道师傅你不屑于此,就没跟你说。
余国伟的价值观,第一次受到了冲击,原来老实本分又听话的徒弟,跟我想的,根本不在一个频道,钱的诱惑竟然比荣誉还大。
这怎么可能,我必须证明自己是对的,荣誉大于一切,我可是保卫科唯一获得“先进工作者”的人。
然后,他找到了红颜知己,燕子。
插一句,燕子的人设,有些清奇,不知道从事的是什么职业。按剧中所述,是一个在歌舞厅工作但是有理发手艺的姑娘,特别风马牛,好在不太影响剧情。
闲谈中,余国伟看见了燕子的照片,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了,引诱凶手上钩。
凶手不是喜欢杀害年轻女性么,那就给他设个套,钓鱼执法。
三厂交汇的那条街,当地人称“小香港”,余国伟盘下个理发店,燕子的梦想正好是去香港开理发店,两人一拍即合。
燕子以为遇见了懂她的男人,余国伟为自己找到一个优质的诱饵,窃窃自喜。
俩人都准备大干一场,追逐各自的梦想。
这时,工厂倒闭,全员下岗。
没有事干,没有退路,余国伟只能在缉凶路上,无法回头的走下去。
他的追求和寄托,精神的支柱,就是破案。
每天晚上,坐在理发店斜对面的小酒馆,窥视着每个他认为可疑的人。
终于,一个经常来店理发的男人,引起了他的注意。一番打听,这人有猥亵妇女的前科,这让他更加确定,凶手非他莫属。
燕子去对面的小酒馆吃饭,老板说:“你老公经常坐这里。”
女人的直觉,让她意识到余国伟的行为有古怪,老板的话更让他疑惑顿生,她坐在桌前,抬眼能看见的,只有那间理发店。
她隐隐想到了什么,翻开余国伟的包,发现了“先进工作者”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跟凶杀案有关的资料,包括现场照片,和她本人的照片。
刹那间,她彻底明白了,这个男人,并不爱她,她只是一个引诱凶手上钩的饵。
缉凶,是余国伟的梦想,他醒不了,燕子意识到这一切时,心碎一地,只有自杀。
燕子死了,余国伟悟了,我爱这个女人。
徒弟死了,女友死了,自己下岗,什么都没了。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个案子,就是那个凶手,压抑、愤懑、爆发、忍无可忍便无须再忍,杀了他。
管他是不是。
荒郊野地,大雨滂沱,黑色的雨衣,沉重的电棒,一个可能是凶手的男人,一个走火入魔的保安科长。
一切从这起,一切从这终。
“余,多余的余。”
十年大狱后,余国伟明白了,我是个多余的人,多余多管闲事的人。
一段扭曲变形的爱情,在大时代的背景下,终结了。
1997年,只有大雨,直到出狱后的2008年,暴雪才悄无声息的不期而至,一辆打不着火的客车,横在银幕当中,发出呼哧呼哧的喘息声。
电影落幕。
平心而论,本片很难用好看和不好看来评价,每个观众有各自的视角,出发点不同,看到的结果就不同。
对于把本片当作侦探推理片来看的朋友,能给你们惊喜的,只有凶手消失这个桥段,真的出乎意料,当然,也可能是公子孤陋寡闻。
宏观密室逃脱事件,可以的。
评分(满5):
《暴雪将至》,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