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顾问、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曾高居“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商业书”榜首。时光流逝并没有磨灭本书的价值,在当下不断变化的时空背景下,书中所倡导的原则和理念依然熠熠生辉。如你所知,本书重点阐述和论证了七个正确的习惯和原则,这些习惯可以指导人生,也可用于组织、团队的发展。
习惯一: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即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和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做决定。这个习惯所强调的核心是:我们有能力以积极态度应对现状和未来,逃避这一现实,就只能被动地让周围环境和条件决定我们的一切。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自己的影响圈和关注圈。比如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你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你坚持终身学习和团队协作的工作理念,这些在你的影响圈范围内;而你所在团队的发展变化、公司、行业的整体发展等则属于关注圈范围内。
人能完全决定自己的影响圈,甚至能慢慢扩大自己的影响圈至关注圈。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多人却有着与“积极主动”相反的“逃避责任”思维。工作环境不理想,薪酬福利不合意,同事不配合,被领导批评等等,都能成为我们拒绝工作或者消极怠工的借口。我们常常说,“如果……那么我肯定会……;就是因为你……我才……”生活中没有“如果”,也不要把责任推给环境和他人。尽管生活或工作中可能有着各种不如意,但是你在自己的影响圈内就是“国王”,你完全能决定自己的心态和所付出的心血、努力。他人或环境是否会对你造成积极或消极影响,关键还是取决于你的思维和心态。现代管理学奠基人彼得•德鲁克说:“所有的成果都呈现在外面,内心所有的只是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事实上,如果你愿意,你现在就可以做些什么努力,以便掌控自己的生活。请记住,任何时候,责任与自由都是成正比的,你越是积极主动地承担工作、生活责任,你享有的人生自由也就越大越丰盛。
习惯二:以终为始
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出方案和计划,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以终为始”简单点说就是先要树立愿景或目标,然后据此指导或修正我们的每一步行动,直到把愿景变为现实。不管是对于个体、团队和企业组织来说,树立愿景或目标都非常关键。个人愿景可以为自我提供成长和人生的方向,而企业目标则能最大限度激发、凝聚起团队的工作潜力,并使大家向着共同的正确方向前进。彼得·德鲁克说:“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了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没有原则、价值观和目标,对于个人或组织可能都是灾难性的。那些个人生活中没有原则、价值观和目标的人,事实上也无法真正理解和坚持“积极主动”的生活和工作理念,他们只会左右摇摆,不断受到他人和环境影响,在生活的风浪里随波逐流。而对于有着坚定原则和价值观的人来说,面对生活的意外和各种工作考验,他们都能以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来衡量,并能积极应对。比如面对纷扰嘈杂的工作环境,这类人会说,我可能暂时无法让环境保持安静,但我能让自己内心安静从容地努力工作。
对于企业组织来说,所要坚守的原则和价值观更是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基业长青的基础。“三鹿”奶企为何顷刻间分崩离析?台湾的食品企业在“塑化剂”风波面前为何不堪一击?除了体制机制的原因,企业所信奉的虚妄、利润至上的单一价值观,才是问题的关键。原则与价值观其实并非同义词,原则代表着客观世界的规律,它构成了人们行为的框架,人们无法超越原则,就像你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不经“一万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的磨砺、努力就会成长为行业大咖一样;而价值观则是人们对世界和原则所抱持的主观理念和态度。价值观必须建立在原则之上,否则只能是错误或者虚妄的价值观。
习惯三:要事第一
工作、生活中很多人忙忙碌碌一整天,晚上躺在床上却感觉好像什么都没干,这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没坚持要事第一的原则,而是整天沉浸在琐碎忙碌的日常事务中。
人们所有的事情可分为四种类型,紧迫并重要的,不紧迫但重要的,紧迫但不重要的,不紧迫也不重要的。陷入日常琐事中的人们,可能整天都在忙着处理一、三、四类型的事情,比如开紧急会议、起草文件、接待访客、着急出差、完成拖沓工作等,或者把大把时间用来从事毫无建设性的休闲活动上,如看无聊电视剧、读消遣小说、娱乐刊物等。而要事第一的原则是强调,人们要高度重视那些“不紧迫但重要的”事情,比如花时间拟定愿景、目标,探寻和明确指导你生活的原则和价值观等等。只有明确你生活中真正重要的目标和问题,才能使你彻底从日常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并把有限而珍贵的精力投注到真正重要的事务和目标上。
问问你自己,假设你还有半年时间可活,那么你是否还会坚持目前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你是否会做出某些重大改变?深入思考之后就立即按照你的想法去生活和工作吧。有人可能会说,我对目前的生活不满意,我也有工作理想和抱负,但生活的琐碎和忙乱压得我喘不过气!请记住作家连岳说过的话:“如果你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迟早有一天,你会按照生活的去想。”
习惯四:双赢思维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和资源,而非患不足的敌对式竞争。双赢既非损人利己、亦非损己利人,而是互惠互利。
我们从小上学时也许就深切体会到,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竞争性的,你得第一,别人就只能屈居第二;在工作中,同事或朋友取得些微成绩,你心底也许毫不服气地说,凭什么他取得成绩,应该是我才对;甚至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也会互相计较谁为这个家付出更多。我们似乎习惯于你输我赢或者你赢我输的竞争模式,习惯于遵循零和游戏规则,而认识不到在广大的范围内,机会、财富及资源都是非常丰盛的。他人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你的失败,他人的获得并不意味着你的失去,他人的优秀并不意味着你的平庸,大家可以一起共享成功、成就和幸福,人们可以携手为追求成功、幸福而拼搏奋进。
我们的工作伙伴或朋友、家庭成员都应该遵从互赖式的双赢思维模式。双赢思维鼓励我们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以解决问题、以实现长足发展。我们可以和他人一起分享资讯、力量、荣誉及建立相互间的心理认同。只有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开放心态建立起互赖的双赢思维,我们才能取得更大范围内的成功;在企业组织、团队奋斗的今天,只有互相协助和坚持团队协作,才能共同开创辉煌的事业。
习惯五:知彼解己
要真正实践“双赢思维”,我们必须学会“知彼解己”的沟通策略,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当我们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听他人的见解和想法时,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
所谓“回答心”就是始终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来倾听对方,而“了解心”则是学会换位思考,主动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来力求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和理念。只有真正地理解对方,对方才会觉得受到尊重和认可,进而卸下防备心,坦然而谈。正如本书作者史蒂芬•柯维所说:“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高沟通效率。”而双赢思维则是以良好成功的相互沟通为基础的。
习惯六:统和综效
统和综效谈的是第三种选择——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意见,而是第三种远胜过个人之见的方法。它是知彼解己、充分沟通和双赢思维的成果——在充分了解彼此、求同存异、汇聚各方智慧的基础上形成最优方案。
团队和企业组织都是由个体组成的,但团队和企业能量应该大于个体力量相加之和。企业在文化层面和执行力层面应该适度倡导创造性的合作,而不是毫无建设性、刻意地大搞思想、行动大一统。想法各不同的个体,相互才能碰撞出思想和行动的火花,过度追求思想行动一统,可能会造成企业组织的僵化和发展停滞。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过,“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对于企业组织和团队协作来说,最高原则应该是追求参差多态基础上的统和综效,充分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执行力,在制度和执行层面引导个体力量积极融入团队力量。
习惯七: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意即不断学习、成长。前六个习惯提供了个体和组织成长、发展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要适应不断变化和日益复杂的现实状况,则必须不断更新、不断学习,按照客观现实和客观原则,对个体或组织的愿景、价值观和目标进行适当更新,对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进行不断优化、提升,以适应新的变化,实现新的成长、成功和发展。
史蒂芬•柯维说:“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练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社会在不断进步,企业在不断发展,个体在不断成长,我们应该努力探索某些指导工作、生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用于提升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并且经常进行更新和反思,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本书作者史蒂芬•柯维的以上七个习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理念,值得思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