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沪深股市的疲弱不振归咎于宏观经济以及欧债危机的影响是非常勉强的。因为就宏观经济来讲,欧美的情况比我们更糟,欧债危机的发生地也在欧洲。但实际情况是,截至6月27日,标普500指数的年内涨幅为5.9%,上证综指的涨幅仅有0.8%。如与金融危机后的最低点相比,反差更明显:标普500指数与最低的666点相比,涨幅达100%,德国也上涨了73%,而上证综指与最低的1664点相比,只涨了33%。由此可见,宏观经济以及欧债危机并不是A股疲弱的主因。
造成A股疲弱的宏观决定因素是供求关系。2005年末,A股流通市值1万亿元,占当年全社会活钱M1的比重为10%;到2008年10月末,流通市值3.8万亿元,占当年M1的比重为23%,3年流通市值增加两倍,占M1的比重增长1.3倍。而到今年5月高点时,流通市值超过19万亿元,占M1的比重已高达70%。只过去3年多,流通市值又增加3倍,占M1的比例又增加了两倍!
由IPO和增发导致的增量扩容以及限售股解禁造成的存量扩容,造成流通市值的快速增加是新兴市场的普遍现象。有数据表明,从2002年到2011年,新兴市场因增量扩容导致的市值扩张达68%,而欧美股市仅增加6.3%。但从2008年末至今,仅仅3年时间,流通股数就增加两倍,却是绝无仅有,这才是A股疲弱的主要原因。
据近几年的资金流量观察,沪深股市要保持供求相对平衡,股票保证金对流通市值的比例应保持在6.5%左右。目前,平均每月IPO金额需200多亿元,每月解禁市值在1500亿元左右,按6.5%的比例测算,在支付200多亿元的IPO后,平均每月还需增加110亿元保证金,总共需300亿元以上的月资金流入才能保证供求的相对平衡。虽然从去年四季度以来,我们在股市引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下了很大力气,但一则远水难解近渴,二则与每月300多亿元增量资金的需求相比,实际的增加量实在有限,由此导致股票保证金日益减少。根据我对资金流量的测算,目前沪深股市保证金余额大约在7000多亿元,为2006年来的最低值,相对流通市值的比例仅4%,为历史最低值。这才是所有利好信息释放全部失效、虽然中国的宏观经济背景好于欧美,而股市表现却比欧美疲弱的主因。因为供求是一切市场化经济的根本因素。在供求关系无法支撑起大盘的情况下,预期成为唯一能支撑大盘的要素,而宏观经济以及欧债危机则影响人们对后市的预期,只有从这个角度说,股市的疲弱才与宏观经济以及欧债危机挂上钩。因此,从宏观层面讲,供求是主要原因,宏观经济与欧债危机则是次要原因。颠倒次序,就等于颠倒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把精神放在第一位,而把物质放在第二位。
供求关系的彻底转变是2007年以来A股市场发生的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从三个方面彻底改变了沪深股市的运行模式。
其一是靠资金堆砌,靠股票保证金在短短一年内暴增几倍,新增资金可以把流通股全部买断造成的牛市已经死亡。
其二是过去20年形成的估值标准和习惯已不再符合新的市场,换言之,价值的衡量标准大幅降低。过去15倍市盈率的股票已经很便宜,而现在,如果没有足够可靠的长期以及足够大的增长预期,哪怕10倍市盈率的股票也不一定算是便宜。今年以来,一些低市盈率股票纷纷坠落,反映的正是这个逻辑。
其三是齐涨共跌式的牛市已不复存在,哪怕指数涨50%,会跌的股票照样下跌;哪怕大盘不断下跌,会涨的股票照样上涨。2132点以来,有近10%的股票价格跌破1664点的最低价;近两周,不管大盘如何下跌,每天涨停的股票数量都有10家左右,就是最好的证据。
2309点跌破标志着上升趋势的终结,2276点跌破标志着强势平衡的终结,市场已向弱势平衡过渡。该平衡能否维持的关键点位就是2180点,一旦见到这个点位,肯定会有反弹,反弹后就该做战略性撤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