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人们意见相左时,以为是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的区别,其实不是,这样以为,对自己是有拔高之嫌的,因为很多时候无关立场、观点,而是常识缺乏。
常识缺乏,肯定和成长环境有关,但我们一味抱怨成长环境并没有用,就和我们抱怨原生家庭问题无用一样,怎么办呢?作为成年人,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
“开卷有益”是对孩子说的,在人的儿童时期,无论什么样书(虽然最好是经典童书),只要他愿意读,就是有益的,因为这时培养他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饥饿感最重要。至于成人,是不能这样的,我们要读“该读的书”。
哪些是该读的书呢?这话题太大,简单说一是有关认知成长的书,二是专业成长的书。这两类书很多,良莠不齐,要学会分辨,分辨的捷径为看看它是否经典,它的作者是否为载入史册的人。我们的生命很有限,我们如果不是学问家,我们就再别想着自己去发现好书了。
这些书不好读(好读的书一般没用,阅读那些一读就懂的书不过在自我重复或只是为了娱乐自己),因为它要更新、重塑我们的认知,这是最难的——自我改变很难;其次,这些严谨的书籍,它从不媚俗,它只对探寻真理感兴趣,所以它不会取悦你,相反,它有系统的概念术语,需要你去思考、理清、界定。
难,其实也不难,因为我们只要每天坚持阅读半小时——不,十分钟,这样,一年、两年下来就是不得了的,我们的认知和专业水准会有很大的提升。但它又确实有难度,难的是我们本就是“畏难”的。
所以,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地活着。
另:除非你已经有相当量经典哲学书籍的阅读,请远离宗教类书籍,虽然他们也很经典。宗教类书籍多下断语,少有逻辑阐述,当我们的认知还不够成熟时容易让我们“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