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阳光当奖品
—一次教育契机中的德育思考
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地上光照比较少的地区之一,因此,冬日的阳光很金贵。我喜欢冬天的太阳,尤其是中午,搬一把椅子,坐在阳光里,闭上眼睛,感觉置身一个巨大而温暖的怀抱,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慵懒又自在,舒适而惬意。
学校留校午餐的孩子,他们分时段就餐,12点40前须回教室午休。虽然人数众多,但每个楼层有老师全时段值守,每个班有学生干部负责安全,所以纪律还是比较好。我班有二十多个小家伙在校午餐,我喜欢他们在食堂细嚼慢咽,享受食物的美味,也喜欢他们饭后在校园里散步聊天,体会努力后的放松是什么感受,只要按时回去就好。如果哪天中午我恰巧在学校又有空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在午餐后逛逛校园,翻翻闲书,说说乐事。
可是那天中午,轮到我在楼层值守,八个班、三百多孩子,我得像只老猫一样在走廊里来回踱步,耳朵竖着,眼睛亮着,生怕谁磕了碰了。等我数完人头、巡完死角,回到自己班门口,才发现——教室里没几个孩子睡得着。冷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他们心里装着更热乎的东西:要玩、要聊、要看闲书。周二,我没留作业,也没打算让他们做卷子——那太煞风景。可操场去不了,二十多个小猴子撒出去,没人敢打包票。我脑子转得飞快:得给他们找一件既能“拴住人”又能“放开魂”的事儿。目光掠过图书角,又掠过窗外那方金灿灿的光斑,我心里“叮”地亮了一盏小灯。我把孩子们拢到跟前,压低声音宣布:“咱们来玩个游戏——谁先背完《古人谈读书》那两篇小古文,谁就能带着自己最爱的书,到走廊晒太阳。条件是:不能出声,不能吵到别人,读得尽情,也读得安静。”话音未落,教室里就浮起一层暗暗的骚动,像一锅水刚要开。我瞄一眼,有人嘴角已经翘起来,有人把书往怀里又揣了揣。那一刻,我心里忽然生出一点小小的得意:阳光原来可以当奖品,而且不用花一分钱。十来分钟后,第一批“通关”的三五个人像小猫一样踮着脚走出来。他们抬着塑料小凳,背对阳光坐成一排,影子被拉得老长。我靠在墙边,假装巡视,实则偷看:——小宇捧着《昆虫记》,读到“粪金龟推着它的金球”时,眉毛一跳一跳,嘴角憋着笑;
——阿颖看的是《城南旧事》,薄薄一本,她用手指一行行划过去,偶尔抬头望一眼天,像把什么咽回肚子里;
——最皮的轩轩居然拿了本《论语译注》,他一边看一边用脚尖在地上画圈,仿佛要把“学而时习之”踩进地砖里。
阳光落在他们头发上、睫毛上、书页上,像给一切镀了一层毛茸茸的边。我忍不住掏出手机,想拍一张,又怕快门声惊了他们的“小宇宙”,只好作罢。教室里剩下的小家伙,有的嘴里念念有词,有的把书竖在桌膛里偷偷瞄,还有的拿笔在草稿纸上默写“读书有三到”。我猜,他们心里都揣着同一句潜台词:快一点,再快一点,阳光在等我。那一刻,我忽然懂了维果茨基说的“最近发展区”——孩子踮踮脚能够到的果子,才是好果子。阳光阅读就是那颗果子:背诵古诗文是“门槛”,跨过去就能兑换自由;而自由不是放羊,是有边界的舒展,是“带着镣铐跳舞”。二十分钟后,走廊上的小队伍壮大到十来人,像一排安静的小向日葵。我巡视回来,蹲在最后排的小潘身边。他看的是《中国国家地理》,正翻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冬日”。“老师,你看,”他把书往我这边挪了挪,“沙漠里的阳光比咱们这儿还金贵。”我“嗯”了一声,没再说话。师生之间最好的交流,有时就是一起沉默地晒晒太阳。
午休结束的铃声响起,孩子们把凳子放回原处,书塞回书架,脸上带着一种奇异的餍足,像刚偷吃了一整块蜂蜜。我故意板起脸:“下午第一节默写《古人谈读书》,错一个字抄三遍。”他们齐声“唉——”地拖长调子,可那声音里藏着笑,藏着“我愿意”。
后来,我把这次午间小实验写进了班主任手记,起了个标题叫《把阳光当奖品》。有同事问我:“就这么简单?”我笑:“教育哪有那么多惊天动地,不过就是把一点点好东西,送到孩子刚好伸手够得着的地方。”再后来,我们班把每周二中午定为“阳光阅读日”。不需要我再拿戒尺般的“背诵任务”当钥匙,孩子们自己会把古诗文背得滚瓜烂熟——他们知道,走廊上那一方金色,永远给有准备的人留着。有人问我,这是不是“行为主义”那一套,用奖励刺激学习。我摇头:阳光不是糖果,不是小红花,它更像一个隐喻——你读过的书、背过的诗,都会变成光,照在你自己身上。老师能做的,只是把窗打开。如今,每当我走过那条走廊,看到地砖上被阳光晒得发白的小方块,就会想起那天的画面:一排小脑袋,几缕软发,风把书页吹得“哗啦啦”响,像在给安静的校园配一首极轻极轻的背景乐。盆地冬日稀少的光,就这样被二十多个孩子分走了一半,剩下一半,悄悄留在了我的心里。
作为班主任,我常常思考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平衡规则与自由。那天中午的实践给了我启示:教育的艺术在于将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动力。当我们将阳光与阅读、完成任务与享受自由巧妙地联系起来时,实际上是在帮助学生建立"努力-回报"的健康认知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简单的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而是培养了学生对学习与生活之间有机联系的深刻理解。
回顾这次"阳光奖励"的教育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情境教育的重要性。杜威曾言:"教育即经验的改造。"那天中午,我们共同创造了一段独特的教育经验——在冬日暖阳中,学习不再是冰冷的任务,而成为温暖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远超过单纯的知识传授,它触及了学习的本质意义: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享受思考的乐趣,感受成长的喜悦。
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些看似偶然的瞬间里。当教师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开放的心态捕捉这些教育契机,并赋予其教育意义时,平凡的校园生活就能绽放出不平凡的教育光芒。正如那天的阳光,不仅温暖了孩子们的身体,更照亮了他们求知的心灵。作为班主任,我愿继续在这条探索之路上前行,在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中,发现更多这样的"阳光时刻",和孩子们一起感受教育与成长的无限可能。、
这次经历也让我明白,优秀的教育不是刻意为之的高深理论应用,而是将教育理论自然地融入日常教育实践的艺术。当我们放下"教育者"的架子,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就能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的资源——甚至一缕阳光,也可以成为激励成长的珍贵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