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泰说,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的静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由注重生命的数量转变为注重生命的质量,从2000年开始我们的老年人比重越来越大,我们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关怀临终逐渐被我们认识并接受,临终关怀机构也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北京的松堂临终关怀医院了。这些机构的兴起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提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我们总是不敢正视死亡,或者想方设法神化死亡,给死亡披上神秘的色彩,却看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在生活中人们忌讳谈论死亡,好像死亡就是一种瘟疫,谁不小心沾上了,都觉得晦气。然而,尽管我们如何逃避死亡,死亡却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生于泥土,当然也要归于泥土,也只有这样,生命才得以延续,物质才能循环。
由此,死亡是我们必须经历的过程,那么我们不应该思考一下如何走好这一段路吗?我们不仅要“优生”,还要“优死”。然而,在中国又有多少人是在疾病痛苦的折磨中死去的呢?甚至在落后的农村,在阴暗的小屋里,没有任何的医疗设备,没有麻醉药,他们在痛苦中挣扎,他们槁枯的双手抓着被汗水湿透的床单,他们呻吟着。其实他们不是对死亡恐惧,而是对疼痛恐惧。实际上,这些人占了死亡人数的多少呢?
这是对死亡的藐视,这是何等的暴行。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拯救那些还有生存希望的人,我们还要照顾好那些已经被命运下了死亡判书的人。在现有的法律条件下,既然我们无法让他们安乐死,至少我们让他们有尊严地走完这一生,像秋叶的静美。在生理上,我们尽多地向他们提供止痛药物,保证他们免受疼痛之苦,在心理上,我们细心地开导他们,尽量让他们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减轻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但一个癌症病人生而无望的时候,我们还想方设法地为他治疗,他的身体上插满了大大小小的管子,每天还要求他进行无数次的化疗和检查,其实有时候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残忍呢?临终关怀,我们不是对他们撒手不管,也不是还要用尽各种尖端医疗设备去做那些毫无意义的治疗。那些人力物力,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更应该用在那些还有生存希望的病人身上,何况这样的治疗,即使物资条件允许,也只是对他们的一种折磨。
当死亡在任何时候都可能降临到他们虚若残烛的身上时,我们关怀临终所做的一切就是令他们尽可能地少受病痛的折磨,减轻他们对死亡的恐惧,给与他们温暖,使他们安详地闭上眼睛。
尽管临终关怀服务已经不算新鲜,却还得不到普及。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虽说服务更到位,然而,如若每个医院都能提供这种服务,这更是满足我们实际的需要。这样才更惠民,毕竟不是所有病人都能在这个时候承受得住转院过程的颠簸。当然,这里的医疗工作者需要的不仅是医疗知识,更要懂得如何跟病人交流,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帮助。这就需要我们开设一个相关的培训专业。
关怀临终服务,在国外已经是一种发展得相当成熟的门类,在中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展示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也是我们一种观念的转变。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需要社会的关注,更需要国家的支持,包括资金的扶持。
古语云: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们让每个人都能善终,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可以带着秋叶的静美离开这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