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感思行 学会写作之积累素材

见:有一句话叫“读写不分家”。这表明阅读和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那些文笔好的作者都是阅读量很大的人。这是写作的基本前提,就像水库蓄水一样,而水库是永远也蓄不满的。

阅读是最好的输入法之一,但人和人之间阅读的方式都不一样,最终导致流入水库的水量也会不一样,有些人是黄河之水滔滔不绝,有人却是卷卷细流。

有的人阅读是走马观花式,看完一本书,只记得故事情节,人物名称,至于书里讲了些什么,用了什么方法技巧,如何编排布局,他们是不会注意到,而这个“他们”包括绝大多数人。

而另一种人,我们暂且叫他们“有心人”吧,因为阅读的目的不同,会边读边记,一本书读完,也记了厚厚的一大本子了。

记些什么呢?

对自己有启发的段落,金句,数据,概念和重要内容。甚至于把自己的感悟,联想,情绪,延展的思考等等都记录下来,通过这样,把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这样阅读便事半功倍。

感:自己也看过很多书,这个“很多”是相对而言的,但留在记忆中的少之又少,但当时真的是在认真看,并没有走马观花。

我记得很清晰,2007年看了几十本书,但留在记忆中的只有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写的真好,当时认真看了两遍,但除了记住了于谦和王明阳,其它的什么都没有留下。

如果用时间来衡量成本的话,那真是亏大了。

但更深层次的来讲,这种行为甚至是一种玷污。《明朝的那些事儿》从我现在的角度去评价,算是一部巨作,他所表现的广阔内涵,恢弘的叙事描写,那时的我是参不透的,更不要提什么写作的手法和技巧了,算是外行看热闹了。

但假设现在再去阅读这本书,我的阅读视角肯定不能同日而语,一定会做读书笔记,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包括写作的手法和技巧,因为认知达到后,这是必须做的事。目的是在为自己积累素材,所以目的决定如何行动。

思:仅仅行动还是不够的。

用商业的话来讲,一切活动都是投资,那如何在阅读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呢?

读书笔记就是去梳理,去别人的思想里,去外面的世界,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作读书笔记,正是你阅读获得最大收益的途径。

而作读书笔记,需要三个步骤。

1:摘要法。

顾名思义就是把文章中好的句子,段落,方法,图表等摘录下来,这是最常见的读书笔记形式。

一本厚厚的书,按照摘要法,只要记录要点或者标题,就可以迅速提炼出一本书的纲要。这就好像抓住鱼网中最关键的几个点,纲举目张,迅速把书里的干货抽离出来。

2:感触法。

除了摘要,很多人看书时会记录下针对本书内容的感悟,包括注释,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延伸阅读提示,发展思考等。这是在之前读书摘要的基础上又提升了一步,把读书跟自身实际,个体体会结合在一起,对书的内容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3:延伸法。

只记录和感悟还是属于对书的表层理解,更深层次的学习应该是延伸式的。比如看完一本书后写一篇读书报告或一篇书评,甚至对书里的某个问题,有一个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以上介绍了读书笔记的三个步骤:摘要法,感触法,延伸法。

有句话叫“开卷有益”,只要打开书就有益处。而在写作中,也有一句话叫“动笔有益”。哪怕只是记几笔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想,这些看起来零零碎碎的东西,都是在为写作这作摩天大厦打好基础。

优秀者模仿,剽窃者伟大。

一切的创新都来自于模仿。

为什么剽窃是伟大的,这里抄一点那里抄一点,最后却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就是伟大的。

就像牛顿创造出狭义相对论一样,大家都说他是在抄袭别人的成果,而他的好朋友是这样说的:你们种下了树,让他枝繁叶茂长出果实,但果实却被浓密的枝叶覆盖,而牛顿就是那个拨开树叶采下果实供你们享用的人。

行:我们都是普通人,创造出新的果实很难,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先从“开卷有益,动笔有益”做起吧。

先把这个坑填上,再盖属于自己的摩天大厦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