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自传体制如果仅仅是凭借自己的会议的话,难免会出现时间久远导致记忆缺失,或者由于情感和价值观的变化致使在回忆时出现偏差的情况。对此,卢梭早有回应。他自始至终坚持一点:他所追求的真实不是历史的真实,事件的真实,而是内心的真实,感情的真实。“精神的真实要比事件的真实可敬百倍。”
还有另一批以保罗德曼为代表的学者,对《忏悔录》中的真实性却表示怀疑。比如在玛莉丝丝带事件中,卢梭是这样说的:“我大胆地说,如果这种罪行可以弥补的话,那么,我在晚年所受的那么多的不幸和我四十年来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的诚实和正直,就是对它的弥补。再说,可怜的玛丽永在12世间有了这么多替她报仇的人,无论我把她害得多么苦,我对死后的惩罚也不怎么害怕了。关于这件事我要说的话只此而已。请允许我以后永远不谈了。”卢梭对玛丽永的“忏悔”因为存有了动机、原因和欲望,所以偷窃行为变得可以宽恕和理解了。莫洛亚也说出了以下的话:“卢梭承认自己偷盗,诬陷别人(如可怜的玛丽永和丝带的事)以及对华伦夫人的忘恩负义, ”然而“他这样痛心地低头认罪,是因为他知道读者会原谅他。相反地他对抛弃他所有的孩子却一笔带过,好象那是一件小事似的。大家会想,他自己难道不属于那种`假装诚实的人'的行列? 这种人也暴露缺点,但只暴露一些可爱的缺点罢了。”因此,客观地说:以卢梭为代表的忏悔式自传,更加强调对某种事件的记忆。如卢梭对玛丽永事件就曾反复叙述多次。这样看来,卢梭不但对他生活中的事件进行了回忆,而且重新编了码,加入他自己的意指和欲望。因此,我们认为,自传的真实,不是绝对的真实, 而是有选择的文本真实。
2.《忏悔录》与《随想录》。卢梭对中国的自传体文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对巴金的影响是最大的,巴金曾说:“我写小说,第一位老师就是卢梭,从《忏悔录》作者那里我学到诚实,不讲假话。”在国内的研究中,也有众多文章将巴金的自传《随想录》与《忏悔录》相比较,可将巴金受卢梭影响之大,两本书相似的地方也很多。巴金曾留学巴黎,奉卢梭为其老师,那就有在精神和写作方面向卢梭学习的趋向。他们的作品无一都包含着对创作的激情,把自己的情感都灌输在自己的笔尖。对于《忏悔录》,卢梭曾说自己创作的是感情的真实,“我只有一个向导还忠实可靠,那就是感情之链。它标志着我一生的发展,因此也就是我一生经历的事件之链,因为事件是那些感情的前因后果。我很容易忘掉我的不幸,但我不能忘掉我的过失、更不能忘掉我的感情。”而巴金在《随想录》中也说过类似的话:“……我写作时差不多就没有停笔沉思过。字句从我的自来水笔下面写出来, 就像水从喷泉里冒出来那样地自然、容易。但那时我的激动却是别人想象不到的。我差不多把全个心灵都放在那故事上面了。我所写的人物都在我的脑子里活动起来,他们和活人没有两样。他们生活、受苦、恋爱、挣扎、笑乐、哭泣以至於死亡。为了他们我忘了自己的存在。好像不是我在写文章,却是他们借了我的笔在生活……我的血在沸腾,我的激情在燃烧。”有人这么评价卢梭,说他写文章感性的地方多,理性的地方少,巴金也是如此,他自己也承认”很少写出理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