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绯Freya 图源网络
刚读完蒙曼老师的《四时之诗·蒙曼品读最美唐诗》,在赏析李白《长干行》一文中,她这样写道:中国人追求的不是一把火的炽热,而是一江水的长情。
众所周知,我并不是一个长情的人,我只是“懒惰”……懒得起念,懒得动情,懒得记起,更懒得遗忘。
其实“情感”这块,我一直回避拿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说事,因为乏善可陈,也因为曾经沧海。近的,不具备参考价值;远的,已磨成心口朱砂。
与星同辉,与夜俱灭,东西永隔如参商的“哀”,应该也不属于大众情感的最终归属。我更想在虚构的故事情节里,写进我的情感价值倾向,如此便好。
最近有人问我:能否给我一个走进你心里的机会?
我也问朋友:我该不该给一个人再一次机会?
答案其实分秒之间已定,只是有些话不必说得过于坦白。
在尘封十年的古旧大门前,有人说想推开门进里面看看,真的确定门内的世界是门外人想要的结果吗?
匆匆十年,不是没有人陪在身边,而是再无人可以入心。一任愈明亮愈苍凉如斯,几人经得起岁月的洗练和折损,不更不改。
不爱夏天,除却炎热难耐,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誓用三夏所有美好留存一个平行空间的喜乐,我只过好余生三季的酸甜苦辣。
自一人后,盛夏全无。
唯其如此,我也才能不争不抢、不疾不徐、不悲不喜的生活,不牵动任何情与爱,方可安稳度日。
悲观么?其实不是,所有的人和事归置于该在的地方,才可以面向未来,轻装上阵。当你体味过人间至乐或至殇,应该会明白我的意思。
人的感情分为很多空间和层次,并非只有“初恋”“最爱”“至死不渝”“从一而终”这些最高级的描述,其实更多的是伴随着成长渐次丰富的比较级。一如,看惯的风景不是风景,人往往更容易在陌生跟熟悉的对比中发现美。
当不牵动情感时,才可用理智对话。
所以,如果慈悲,请不要追问过去,也不必问及我心,等到风景都看透,希望有人陪我细水长流,足矣。
用纳兰词做个结尾吧,愿竹露荷风伴诸位长夏清凉,而我就花月成全满天繁星。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PS:
非常喜欢蒙曼老师讲课和说话的方式,《四时之诗》品评得也格外动人。
蒙曼老师说,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因为它掌握了黄河流域的气候规律,更是因为,这二十四节气,又把琐碎而平凡的日子划得更细密了。假使一年只分四季,那就只有四次转变,四次惊喜。可是一旦化成二十四节气,就有二十四次变化,像二十四声鼓点,一下下地敲打着人心。何况,每个节气还要再分成三候呢!二十四节气又分成七十二候,五天一段落,五天一主题,本身就那么富有诗意。
多么具有浪漫情怀的女性,多么美好的解读,也多么诗意的栖居……
祝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