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与说破

人生智慧的书,我看过很多。老子也好,庄子也好,孔子也好,包括《呻吟语》《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还有《颜氏家训》《钱氏家训》《曾国藩家训》《聪训斋语》等等,看了不计其数,但知易行难,看过就算,至今还是“贱骨头”一枚,连自己家都治理不好,究其原因,大概在于“修身不足”以致“齐家无方”。

但“看破不说破”这一点是很多书中会提到的。说的比较有趣的,是鲁迅《病中杂谈》中的一段话,有意思,记录如下:

“有些事情,换一句话说就不大合式,所以君子憎恶俗人的“道破”。其实,“君子远庖厨也”就是自欺欺人的办法:君子非吃牛肉不可,然而他慈悲,不忍见牛的临死的觳觫,于是走开,等到烧成牛排,然后慢慢的来咀嚼。牛排是决不会“觳觫”的了,也就和慈悲不再有冲突,于是他心安理得,天趣盎然,剔剔牙齿,摸摸肚子,万物皆备于我矣。”

这段话自是针对“君子”而言。从品行而言,我不是君子。从性别而言,我妹也不是“君子”,但不幸我兄妹俩都有以上“君子”的毛病。

小时候,家里的猪也好,鸡也好,都是妹妹亲自喂养的。养的久了,感情自然是好的。故每年腊月二十八那天,对妹妹就是一种煎熬。因为根据风俗,除了留来年的种鸡外,其余所有的鸡都必须在那天早上给宰了。于是,每年腊月二十八早上,妹妹必然蒙被大睡,不肯起床,不忍见到她所养的鸡被宰。但到了中午吃鸡的时候呢,她就回过神了。拿她二哥的话就是:“你这个寻死的!杀鸡的时候装模作样不敢看,吃鸡的时候比谁都吃的多!”——多少年过去,此话仍如在耳旁。恰如最近视频上见到的那个小女孩,放学回家哭着到处找她的鸡,“我的鸡呀,我的鸡呀.......”。然后用手拿了一块鸡肉,瞬间变脸,一面吃一面回头说,“真香!”——笑趴了。

我想,人间的事情,如果真不明白,那倒也罢了,这是智商问题,没法改变。最难的就是,你看的清,但你还要能忍住不说破。这点体现的就是情商,更是“品格”,如果说庸俗一点,那就是保护自己兼维持他人脸面的一种手段。鸡,我是想吃的,最好是吃别人家的鸡,如果迫不得已要吃自己养的,那就只好掩面躲避,等鸡炖好了再回来,我想,这应该还不算“虚伪”吧?

顺便提一件事,晚意七岁时回家,每天将大把的白米抓去喂鸡。有天晚上,奶奶将一只老母鸡关进鸡笼,留到第二天宰给晚意吃。结果早上起来一看,笼门开了,鸡跑了。问过才知道,晚意一大早起床,偷偷将老母鸡放了。我想,作为一个年仅七岁的馋嘴孩子而言,早起放鸡这件事,足可佐证晚意是“君子”,比她姑姑“蒙面晚起多吃鸡”强多了。至于她妈妈,那就别提了,只要回老家,隔天就杀一只鸡,比黄鼠狼吃的还快........

端午无事,胡思乱想,聊记以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