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读余华的书总是要提着气,生怕下一秒眼泪就下来了。
从前我觉得人走了就是走了,化成一抔黄土,时间久了,人干枯了,也就渐渐被忘却了,什么来世永生,不过是场慰籍。
上一次离死亡这个词是一位至亲,消息传到我这时,已至头七,听闻家里父辈兄辈喇叭唢呐吹到千里,来不及送行,只在远方默默寄去几丝挂念。
后来,又传来几位邻里的噩耗,就不知该如何反应,想说点什么,却又觉得这些事来的匆忙,未等我做好就又远去。
前些日子,看《初来乍到》的时候,埃迪因自己最喜欢的歌手不幸逝世,一蹶不振,他告诉自己的弟弟,当听到这个消息,他悲伤,又问自己,自己是否也做好了死去的准备?
那么,我呢,是否也做好了突然与这大好的时光说再见的准备?太多的逝去毫无征兆,《第七天》里太多的人是除疾病外突发离开,其实疾病就已经算是最突然的缘由了。
我其实经常会想起那人,想起他最后跟我说的那些话,我没有听懂,后来恍惚间,看到了很多很多人,许多人多年未见,有人跟我说些什么,被推着去做些什么,我看见自己空洞的眼神,看见好多眼泪,后来久久望着空空的房间,才反应过来,死亡原来是个那么可怕的东西。
虽然很多人说《第七天》揭露太多社会现实,可是我看到更多的人在到了那个地方之后,原来还会经历那么多东西,从自己的出生,到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自己所爱所狠,自己所见所闻,甚至那些只是偶有听闻的事都会再经历一次。
所有的爱恨情仇到最后都放下了,变成了空的骨架,变成了嬉笑,变成了一声感叹,有的安息,而有的变成了孤魂。
其实想着自己的离去并不可怕,只是那些自己所关心的,所爱的,对于他们的离去更难以接受,甚至是,连想都不愿去想的。
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太多人和我说,要努力活在当下,活好当下,不留遗憾。
毕竟,其实,也没有太多安息归顺的说法。
几句摘录:
1.我的悲伤还来不及出发,就已经到站下车。
2.我继续游荡在早晨和晚上之间。没有骨灰盒,没有墓地,无法前往安息之地。没有雪花,没有雨水,只看见流动的空气像风那样离去又回来。
3.我仿佛看见潮水把身穿红色羽绒服的小女孩冲上沙滩,潮水退去之后,她独自搁浅在那边的人世间。
4.我怎么觉得死后反而是永生。
5.我说:“为什么死后要去安息之地?”
他似乎笑了,他说:“不知道。”
我说:“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自己烧成一小盒灰?”
他说:“这个是规矩。”
我问他:“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没墓地的得到永生,你说哪个更好?”
他回答:“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