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又称为腊日。在这一天,中国古代的习俗就是祭祀。这祭祀用的食品就是腊八粥。虽然自上古时期,人们就已经约定俗成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但是由于各朝各代的情况不同,直至南北朝时期,人们才规定腊月初八为腊八节。
多少年过去了,这祭祀的活动影影绰绰,在一些地方早不见了踪影,但是这腊八粥以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味道却传承下来。
腊八粥流传千年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古代的文人墨客没少留下关于腊八粥的诗句: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腊八粥
清·李福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
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
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但是中国地大物博,风俗各异,腊八的吃食当然也不尽相同。
释迦牟尼成道腊八,“麦仁饭”驰名青海
根据青海地区的传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这种粥就是麦仁粥,成了后来青海的“腊八粥”。后人根据这种做法,把麦仁饭推广在青海人的饮食里。
“腊八面”独出心裁,享誉关中
在北方的一些地区,尤其是陕西关中地区,人们更热衷于腊八面。这是一种以面和各种豆类(红豆为住)为原料,面需做成韭叶面(韭菜叶的宽度相等的面条)备用;红豆提前泡一晚,腊八这天用来熬汤,待水开时转小火至红豆熟透,中火煮面。同时熟油将葱花爆香,面煮好后将葱花油泼入锅中,或者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北方腊八蒜,年底把账算
腊八蒜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所以你若欠了人家的钱,一定不要忘了在这一天还给人家。
南方腊八豆腐,亲友齐欢聚
这本是人家安徽黟县民间风味特产,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置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也渐晒干,即成腊八豆腐。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配料,味则更好。“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它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与肉类同炒、同炖。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浇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到了腊八,传统上就要开始准备过春节的一些吃食了,“过年”也就由此拉开序幕,该准备杀年猪、打豆腐、大扫除、采购年货,准备过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