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朋友圈出现一个“董卿为什么又火了”的帖子,我第一反应是出负面新闻了,演艺人物命运霄壤并不稀奇,我几乎不看电视,也不关心这个。后来帖子老被转载。不由点开,才晓得有个诗词大会的节目火了。文中对董卿赞誉有加,对节目推崇备至。年假开班前后,遇到的同事熟人都谈诗词大会,我不由网搜了迅速蹿红的武艺姝夺冠那期,周末又回头浏览第一季,感觉营养也有,几个评委嘉宾偶尔抖落的知识碎屑可以补缺,但通过这类节目学习显然浪费时间。只适合小孩子,至少比我儿子痴迷的那类大男大女傻乐的“奔跑吧兄弟”或拉低智商的偶像剧要好些,夸上天就太过,尤其贴中对董卿的夸奖,炒作痕迹明显。我猜更多来自背后的商业驱动,及官方引导,比如武艺姝夺冠那期(第二季只看过这一期),突然都谈起毛泽东诗词。
先说董卿。从职业主持说,董卿的台风训练、口才与应对能满足春晚类节目的要求,但也仅此而已。主持诗词节目,显然不是理想人选。董卿擅长的是姿态,拥有的是风情,但没有灵魂上的或者说骨子里的文艺精神,缺少真正的诗词情怀。从第一季看,董卿想显露才学又底气不足,于是每每向康震、蒙曼、王立群等小心试探,一旦侥幸撞对立马神态自许,看得人真别扭。据说第二季中有几次应对得体,这说明董卿具备职业精神,在参与节目前努力做了功课,在主持节目中有进步成长。记得第一季有一期,董卿讲了一个典故,说有人崇拜杜甫,竟将老杜作品的纸灰拌入食物吃下,讲的时候颇有得色,却忘了这是刚从前期节目康震的口里听来,我留意到在场的康震也惊奇看她,因为当时董卿满满一脸首个独家发布的样子。或许做的功课太多消化过来,忘记最近的典故出处?所以媒体将她捧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并刻意追溯其成长期的渊源,就炒作明显。第一季看下来,董卿不过就是董卿。
第二、所选诗词的朝代范围太狭窄。中国的诗词,历史悠久,节目主持、嘉宾、选手都不断说,中华诗词是一个浩瀚的海洋,但从第一季十期节目来看,涉猎的诗词佳句完全集中在唐宋,似乎此外无好诗。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词也以宋为胜,但之前的诗经诗三百,古诗十九首,建安诗作乃至整个魏晋诗歌,之后的元、明、清诗词佳作,太多脍炙人口,却一概被出题的人忽略,这么大一节目,不该守住一面湖水,而丢掉一片海洋。
第三、同一句诗词反复进入考题。出题所涉大都耳熟常诵的句子,考虑到这是一个重在向全民普及和推广的栏目,可以理解,但选手答题中,同一句词或同一联诗反复多次出现,画里猜了,下一场九宫格再选,九宫格选了,下一场判断题又来,通共一期节目就这么几十道题,不免给人捉襟见肘的感觉。即便仅仅学校教材中见过的,也远不至此,将同一句诗词反复列入考题让人费解。我猜想,是否出题者分散,而考题又缺少一个最后的负责人统一把关梳理?不管怎样,在命题环节这个节目的粗疏可见一斑。
第四、在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片头镜头,我看到大面积的学生、职员及各类不同团体被统一组织,穿着统一服装,按照统一节奏,背诵同一诗篇——不是课堂学习,却这么整齐划一,热闹,喧腾,景象孰为惊人。文学艺术进入综艺节目是好事,普及推广古典诗词也是善举,但我们都知道,不仅诗词佳作的创作来自孤独至极的生命体验,就是对诗词的欣赏——不管这诗歌是激奋的,清幽的,闲适的,豪迈的——最好也是心灵和情感的单独进入,而不是这样场面火热。弗洛姆曾说,工业社会和社会主义,致力于消灭人的个体性,而训练出人的集体性(大意),从诗词大会节目本身来说,集体中是保有个体差异的,但从第二季片头广场舞一般的宏大整体场面,我觉得参与者身上诗词已远去,留下的更多是噪音。
第五、一流的诗词佳作,必来自赤诚易感的心灵。但看这个节目,真正能够体现出这些诗词所反映的传统文化人格的环节,即便有,也不多,相反,倒常常流露出春晚一类节目的圆滑世故捧场气。不仅主持,就是有的大学生选手,乃至有的嘉宾,也显得不够诚恳。也不是说真诚自然就一定跟竞争对象无善意,而是诗词类节目的现场最好少些虚话套话场面话。连第一季获得亚军的国学明星,十六岁少女,每次对答都滴水不露,公式化的应答显示的是早慧吗?小姑娘可能年少紧张,是一种自我保护,但这种风气是弥漫全场的。显然这与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人格是相悖的,如果被继承的不是诗词精神和文化人格,背诵再多的古诗文也意义微小,因为一个机器人的大脑芯片就能完成。201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