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祥伟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转载
导语
本文为马良行签约著名景观建筑师孔祥伟先生关于偏远古村复兴问题的思考,文中介绍的安徽徽州的灵山村有着惊人的美景,然而古村落的保护、修复以及“空心农村”的发展问题却令人惊心。如何运用乡土的材料找到视觉和精神上的共鸣?偏远古村的复兴之路又在何方?且看听孔祥伟先生娓娓道来。
▼
为何难以忘记
那个小小村落
为何梦里
总是那条童年的小河
你想念幼时的鱼儿和鸟儿
你说
你要回去
小巷已然被荒草遮蔽
你还是要在残墙断瓦中
找寻你的幼时家园
——孔祥伟
这次到安徽徽州,深入到了一个古村中,被村子的惊艳之美所打动,同时也为遭到的破坏而惋惜,更为村子的未来而堪忧。
灵山村,在徽州呈坎镇,依山傍水,后唐时建村,元代隶属徽州府歙县22都,禅佛圣地。村庄居于山谷内,有一条长3华里、1米多宽的灵山古水街,街道由青石板铺成。沿水而下,村内水街上有古石桥36座。常有云雾缭绕,所以也被称为云上的村庄。
但历史古村也难绕开乡村空心化的命运,趋于败落。一方面,老房缺乏修缮,无人居住的摇摇欲坠,或只留墙垣,有人居住的,一半是老房,一半是新房。这也是中国大多古村落常态,留守老人无力修缮老房,年轻人有能力的便拆了漂亮的老房,盖起丑陋的新房,无钱是无奈,有钱是破坏。
残存的老房历经时间的洗练,呈现神奇的自然之美,青苔,石花,绿草,雨痕,裂隙和斑驳,都在诉说历史的点滴。破败就会有时间之美,但却又会有生活功能的缺失,古村如何在复活的同时又具有美学的价值?
这是个难题,不干预,便会破败消弥,干预,又意味着新的破坏,无人问津,便归于尘土。空心化的农村最重要的是人气,而人又从何处而来?偏远的村落,交通的不便,难以让离巢的鸟儿回归,回乡创业需要政策的鼓励和倾斜,旅游要把原住民放在第一位。而前提都是保护性的开发,保留老的,修复老的,但新的怎么做?
这也是一个中国乡村建设的时代课题,为什么村民建起了新的丑陋的房子?首先是舒适,新房子在保温,通风,节能方面都胜于老房子;第二是快速和造价低廉,原有的传统建筑修建时间长,代价高昂,是历史上富庶的徽商集几代之力建成的,现今的农民无力承担。但这种自发式的建筑从设计美学和环境美学是丑陋难堪的,这条路很难走。
建议如下,首先需要政府的扶持,农民的配合,以及专业设计师的公益性付出。新的开发,力度会更大,破坏就会更大,这更需要好的设计。新的设计,可以现代,以低调的姿态,审慎的环境意识,很好的介入到原有的乡村肌理中,运用乡土的材料找到视觉和精神上的共鸣,学习老建筑的空间精髓,而不是表面符号,从空间组织上呼应精神家园。
就徽州古建筑而言,如四水归堂,多进院落,小楼梯,保温防盗的小窗,等等。最后,这其中,找到最佳的美学之道,是最为重要的。
《灵山村》
败落
就会有时间之美
但却又会缺失生活的功能
古村如何在复活的同时又具有美学的价值?
这是个难题
不干预
便会被破败消弥
干预
又意味着新的破坏
无人问津
便归于尘土
人从何处而来?
恐怕是一个漫长生长的过程
这一切,还需探索……
中国的乡建啊!
《苔藓与石墙》
微观的景观世界之美
是对自然的最大尊重
《瓦与墙》
徽州呈坎灵山村
《墙》
墙的主要作用是构成空间
但墙却在不经意中成了艺术品
墙就是画布
当风雨成为画笔的时候
留下的是自由的痕迹
当苔藓和草成为颜料的时候
墙又成了生命的画布
墙或者作为背景
南天竹映照在前
而在口号时代
墙成了课堂上的黑板
民众退化成被驯化的物种
这是最不具备诗意的事情
但这就是墙的命运和历史
徽州灵山及西溪南
《历史的痕迹》
四百年,明代的老房子
苔藓和石花长满斑驳的石墙
就连木门也成了生命的温床
对联已然残缺
但南国东都犹在
曾经的大宅变为柴火的料场
这是也是历史的一种表现形式
农村空心化的无奈
徽州呈坎镇灵山村
方姓家族,村子的传说追溯到方腊
《墙与街巷》
暖冬
白墙
绿苔
雨水的痕迹
青石板
小窗洞
只是已经趋于空心化
徽州呈坎灵山村
作者简介
孔祥伟,景观建筑师,国家一级美术师,观筑设计创始人,马良行签约著名景观建筑师。2001年创办北京观筑景观规划设计机构,从事景观建筑和城市及乡村设计实践,认为设计的本质是“触及精神的创造”,自然、环境、文化和艺术都深深作用于人的精神,设计应遵从内心的指引,慰籍人的情感和灵魂。现任北京观筑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兼首席设计师/中华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副会长/《景观设计师》杂志主编/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绿色基础设施研究所顾问专家/中国海外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END
“本文为马良行mlhang的原创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公众号。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