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游心系桑梓地 魂牵梦绕是故园(代序)

      唐朝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下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著名诗句,描写了一位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故乡的情景。一个人,无论离家多远多久,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就,也切不断与家乡的感情纽带,因为乡音、乡亲、乡情、乡愁、童年记忆、故乡经历是你与生俱来的“原始基因”。我从18岁上学离开家乡陈湾村,转眼间已漂泊在外43年,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也变成了年过花甲的退休人员。18年的故乡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对我个人来说,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人生履历,故乡纯朴的乡风民俗和良好的启蒙教育给我后来的继续求学和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给我的人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能量和动力,所以我对家乡一直心怀感恩。离开家乡之后,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身份如何变化,陈湾村都像我心目中最纯洁的一片圣地,像一块吸引力超强的磁石,吸引着我的目光和情思。对家乡的深切眷恋和回味无穷的童年记忆,一直是我珍藏在内心深处的纯真和美好,怀乡恋土,魂牵梦绕,思乡之情也随着年龄与日俱增。我相信,与我有类似经历和感受的同乡还有很多。今年适逢陈湾村续修村志,且受命参与并为之作序,既心怀喜悦,又不免惶恐。我渴望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和历史传承增光添彩,尽绵薄之力,但又恐力不胜任,唯有竭忠尽智、全力以赴而为之,以期不负重托,这也许是我报效家乡的最佳机缘和适当方式。

      众所周知,中国有悠久的修志传统,国史、方志与谱系,乃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源流,村志乃最微观、最基层的方志。遍观历朝历代,盛世修志已成沿袭不变的历史惯例,编修志书亦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总结历史、借古鉴今的文化传承和公益善举。所以,这次编撰修订村志是家乡的一件大事,是为陈湾村树碑立传、描绘新形象、展现新风采的郑重之举,也是系统回顾总结并全方位展示家乡近二十年来发展变化和辉煌成就的盛大之举。为了支持和赞助本次续修村志,去年村支部、村委会组织召开了专门座谈会,发起了续修村志和资助教育募捐活动,村干部带头,全体村民和在外乡贤积极响应,纷纷慷慨解囊资助,共筹集资金5万多元,充分体现了大家对续修村志的殷切期待、高昂热情和倾力支持。编撰续修村志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既要服务于当代人,满足当前需要,又要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对历史和后人负责。

      关于续修村志,我有一些初步的、不成熟的思考和建议,在这里愿与大家交流和共勉。我认为,新时代续修志书包括村志,难就难在必须要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和重大问题。

      第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前所述,中国历史上对修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备的规范和体例,今天修志总体上还是要尊重和遵守这些规矩,没规矩不成方圆,继承历史上前人修志的成功经验,可以少走弯路,事半功倍。但是,旧时代修志的根本宗旨、指导思想和一些体现封建时代旧观念、旧习俗的许多做法,今天看来并不可取,需要与时俱进予以批判和扬弃,该破旧时必须大胆地破,该创新时必须创新,否则就会被古人捆住手脚和思维,无法与时代共进步,编出的新志书难免有旧时代陈腐的气息。比如,旧时代志书中许多体现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封建礼教和旧观念的体例安排和做法就必须破除,否则就会继承“封建糟粕”。所以,只有慎重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编撰出既有历史传承和规范体例、又有时代特色并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志书。也就是说,每个时代都应该编撰出体现这个时代独特风尚、价值观念和历史高度的志书,必须在历史传承中有所创新、有所贡献,才能不负时代、不负后人。清代著名史学家、方志学家章学诚就坚决反对乾嘉学派厚古薄今的主张和做法,主张修志要厚今薄古、敢于创新,他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开拓,进一步完善了方志的理论体系和编修志书的体例方法,提出了“方志为国史之羽翼”“志为史裁”的基本观点和编修方志的“四体”“三书”等框架理论,为创立中国的方志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我们这次续修村志距上次第一版村志出版已过去20年,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不仅是国家改革开放为全村带来的全方位变化,而且村址从洛阳新安县搬迁到焦作孟州之后,地理环境、外部环境、经济结构、交通、住房、耕作、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娱乐方式等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陈湾村不再是旧的陈湾村,新修的村志必须体现这种与时俱进的新变化,不创新都不行。

      第二,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无论是哪个地方的方志,只要类别和层级相似,都有许多普遍的共性可资借鉴。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显示,现存1949年前编修的地方志有8200多种,其中乡镇、村、里志有160多种。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纷纷开展了新方志的编修,尤其是第二轮修志工作启动以来,全国编纂出版的乡镇村志累计达4000余部。我们续修村志,就可以参考省内外其他地方编撰续修村志的成功经验和好做法,拿来为我所用,努力使我们新修的村志比原来的版本更加完善。当然,借鉴不等于模仿和因袭,还是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如果村志没有自己的特色,其价值和意义就要大打折扣,这一点尤为重要。就我们陈湾村而言,什么是自己突出的特色?如何在编修中体现这些特色?上次在座谈会上大家对此形成了一些共识。首先,陈湾村历来有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重视发展教育,与周边村相比,教育质量和升学率较高是我们村突出的特色和亮点。其次,陈湾村有发展非农集体经济的悠久历史,曾经开办过煤矿、机械厂、面粉厂、编织厂、耐火材料厂、油坊等村办企业,还有一些在历史上远近闻名的手工作坊等。再次,村志中的人物传记部分无疑是最具特色的亮点,从古到今我们村出过许多德才兼备、有威望、有影响、有突出贡献甚至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对重要人物、重要事迹、重大事件要重点记述,因为人物传记是方志中最生动形象、最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历史资料。此外,我们村历代先辈们口头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俗语谚语、乡贤事迹、乡规民约、家风家教等,也是最具有地域文化价值和人文特色的精神遗产。以上这些都构成了我们村突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必须在村志中浓墨重彩地予以展现。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借鉴他人的同时,坚持以我为主,凸显个性特色。

      第三,叙述与提炼的关系。所谓叙述就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记述事实,所谓提炼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归纳总结,提炼出历史现象背后带有规律性的精华内容。相对于仅仅把史实叙述清楚的基本要求,提炼无疑是对修志的更高要求。因为续修村志不仅要把沿革变迁和基本史实记述得清楚、准确、全面、客观,还要总结历史经验、借鉴资政当代、传承优秀文化、教育教化村民、推动移风易俗、服务乡村振兴,后者也是当下修志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不可不特别关注。章学诚就认为“史志之书,有裨风教”,主张充分发挥志书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作用。清代另一位著名学者梁启超也非常重视方志的“资治”功能,他认为:“盍以中国之大,一地方有一地方的特点,其受于遗传及环境者盍深且远,而爱乡土之观念,实有人群团结进展之一要素。利用其恭敬桑梓的心理,示之以乡邦先辈之人格及其学艺,其鼓舞浚发往往视逖远者为更有力。”他认为方志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地方资料翔实,可为各界人士“披沙拣金之凭藉”,可为研究一个地方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便于考察的实用资料。那么如何在叙事的基础上提炼精华,画出点睛之笔呢?这有时候需要修志者从材料堆中“跳出来”,提高站位,开阔眼界,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和横向对比的方法,看一看本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看一看国内和周边先进村镇的发展经验,为本村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把脉问诊,做一点前瞻性、战略性思考,从总结历史经验、借古鉴今、他山之石的角度,为本村的振兴和发展服务。当然,提炼精华、服务现实不需要长篇大论,只需画龙点睛、点到即可。一句话,新时代修志不能“述而不作”,只记流水账,还要有灵魂、有追求,有现实的指向性和服务性功能。又比如,从文化传承角度看,伴随着乡村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许多传统的民俗、方言、民间传说、手工艺技能、生产生活工具等都面临着迅速衰败、失传乃至灭绝的危机,所以用文字、照片、录音、录像等多种方式,抢救性挖掘记录、搜集整理这些传统文化遗存,传承乡村记忆,留住乡情和乡愁,也是我们这一代修志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很多精彩论述,他多次谈到要“让人们记住乡愁”,实际上讲的是乡村文化的传承和感情寄托,这对我们编修村志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所言,是我对修志的一点浅见和思索,是从理想化的角度审视修志工作的个人建议,在现实中不一定都具有可行性,但是有感而发,不吐不快,一则表达了我个人对承担此项工作的重视和思考,二则表达了我对续修村志更快更好的渴望和主观努力。

      作为出生于陈湾村的一员村民,一位在外漂泊四十多年却一直牵挂眷恋故乡的游子,我深深地热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和生息在这里的可亲可敬的乡亲们!陈湾村是我心中最美好纯洁的净土,是我此生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和感情寄托之地,无论我身在何处,它都像北斗星一样指引着我、吸引着我。作为一个文化人,半生从事文化工作,但能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和繁荣发展做一点贡献,我不遗余力,倍感欣慰。最后,衷心祝愿我的家乡陈湾村发展日新月异、繁荣昌盛,村民生活富足安康、幸福美满。是为序。

                      陈金川  于郑州尚书苑

                      2024年10月10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