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家孩子,由于父亲早年一直在X为海外工作,平时母亲带女儿较多。一次与高三老师的冲突后,被要求在全校师生面前做检讨,之后自尊崩溃,然后被查出双向人格障碍,后来躁郁症、抑郁症,直接休学、影响高考甚至后面的人生,,,鞠强教授听到后,直断要因:1、父亲三岁后陪伴不足导致女儿安全感不足,社会规则感缺失,抗挫折能力不足 2、母亲带大,单向要求过高导致孩子面子观过强 3、父母表面和谐,实际关系不和,导致女儿潜意识想通过生病调节父母关系,因为一生病父母就都来了,,,
中国人一向重视教育,却只是单方面的聘请好老师去“教”,而忽视了“育”,也叫潜移默化或熏习。母亲大多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睡得香不香、在外面注意安全啊,而父亲往往关注的是带出去耍、小树不修不直溜、社会规则感、是否娇气、皮实、耐造等等,专业点叫抗挫折能力,父母养育恩,缺一不可。
所谓抗挫折能力高就是遇到挫折时情绪波动小,不波动是不可能的,但幅度要小。甚至可以考虑让孩子专门参加抗挫折能力训练,影响一生的成就。
比较简单好操作的是模拟搭讪“熟人”法,如远远的看到路人甲,冲过去又是拍肩膀,又是热情寒暄打招呼,一般对方反应是眼睛乱转,半天反映不过来,,,当然也有可能说:你谁呀,我们认识吗?一般父亲演示完后,就可以让孩子有样学样了。当然,抗挫折能力还有很多专业的训练方式,越早效果越好。这也是大气孩子的特征之一,随父母见世面多了自然抗挫折能力也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