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中国哲学的分类
因为中国哲学创立于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这时的言论比较自由、思想比较开放,更重要的是几乎每个思想主张都能找到一个实践的平台,不管你对“春秋战国”时代有什么样的认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哲学的黄金时代。
为中国哲学分类,就是为中国哲学家分类,在这个“百家争鸣”时代里,各种思想都有鲜明、尖锐的主张,所以很容易辨别,人们轻易就断定出一个迂腐、守旧的儒家,一个悠然自得的道家,一个大刀阔斧的法家,尽管这些认并不科学,但也能看得出这种特点突出,辨识度很高的思想相互冲突、激烈碰撞的盛况。
本书开头部分作者写下这样一句话:“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
《围城》中有这样一段:方鸿渐笑称某位哲学家算不上哲学家,是一位“哲学家学家”。从这点上看,冯友兰先生不仅是优秀的哲学家,同样也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学家”了。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主流。他们成为主流,是由长期演变而来;而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它们还不是争鸣中的许多家中的两家。那时候学派的数目很多,中国人称他们为“百家”。
后来试行分类的第一个人出来了,他就是汉代的司马谈:他将中国的思想家分为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大部分人都是觉得这样区分很合理,也可能是因为他有一个很有名的儿子——司马迁。
那个时期思想家就是大明星,我们就按文艺界的方式来说说这六家:
一、儒家: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儒家推崇的经典,特别是“六经”,既不是孔子著作的,也不是孔子注释的,作为一名老师,他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思想,这些思想简单归纳起来就是四个方面:
1.正名:就是将“实”与“名”规定的含义规范、系统化。“必也正名呼”(《论语.子路》)也就是任何事物的本质与理想相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2.仁.义:孔子关于人的德行的定义,对“仁”和“义”的要求不仅仅是建议,更像是一种命令甚至法条。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3.忠.恕:“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就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向,孔子称之为“忠”,推己及人的否行方向,孔子称之为“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就是实行仁的方法。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4.知命:我们不要讲这个理解成命运的“命”,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这就是“知命”,这里的“命”应该是一种规则,一种逻辑,一种条理。孔子说“知天命”而这个“天命”其实更该理解成宇宙的规律,“知命”就是懂得条件与配合。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从上面四点可以看出,孔子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会人怎样来做人,这也是后世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被后世帝王所采纳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和谐:道德行为的约束,个人价值及责任义务的确立,利益他人,这样的价值观体系才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文明传承的有力保障。
2.政权稳定:职责和行为的约束,理智谨慎的变革,对权利和规则的敬畏,对任何一个政权都必须的。一台汽车,它能跑多远距离,决定的绝不是发动机的马力或者漂亮的外观,一定是看各个零部件的合理匹配、驾驶人员的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它有没有一套靠得住的刹车系统。
3.有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士政治的动物”,儒家也一样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所以儒家政治主张就是“内圣外王”要求一个君王要有“圣人”来担当,反过来看,经过儒家教化的人民更愿意相信君王必然也是一个“圣人”。同时儒家对君王也是有一定要求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4.必要的神秘主义:儒家推崇的经典《易》也是一部解释自然规律的教科书,同时儒家思想对宇宙规律的认识是超前的,孟子曾说过“万物皆备于我”也是儒家思想中神秘主义的一个表现;孟子还与弟子谈到“浩然之气”,尽管后世对这种神秘主义问题逐渐淡化,但后世人们的“格物穷理”也正是对儒家这种神秘主义的另一种诠释。
总的说来,儒家思想是系统的、有可操作性、有可持续发展性的解决方案,从创造至今儒家只是在极少数时段被抛弃过,或者说极少数时间我们被儒家抛弃过。历史已经证明,未来一定也会证明,儒家思想是中国的希望更是世界的希望。
二、墨家:曾梦想仗剑走天涯
墨家的前身是武士,他们都有世袭的爵位,但随着周王朝的解体,很多失去爵位的武士流散各地最终成为“雇佣兵”,这样一个军事组织怎么能成为"六家"中的一家呢?主要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说明:
1.儒家的批判者:墨子能够成为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也说明了墨子的社会影响力和理论水平相当之高。
(一)儒者不相信天鬼,“天鬼不悦”。(二)儒者坚持厚葬,父母死后三年之丧,把财富和精力都浪费了。(三)儒者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四)儒者相信前定的命运,造成人们的懒惰(《墨子.公孟》)
墨子巧妙的给儒家扣上几顶帽子,今天的我们不带个人色彩的看待这种争论,其实都是在各自社会背景和立场上的差别,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但找到一个名人对骂那是很划算的事情。
2.社会需要:墨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战国中早期,这个时期正是大国兼并小国的高峰期,而墨子最擅长的守城技术特别适合小国,所以这是实打实的市场需求。
《史记》说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这是一群有职业操守的武士,童叟无欺!
3.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如果简单的把墨家理解成“雇佣兵”那您就是看不起“中国哲学家”,墨家有偿参与战争也有他们自己的政治理想——那就是反对霸权,反对以大欺小!
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大国之攻小国,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墨子.兼爱下》)
所以说墨家不是简单的“雇佣兵”,而是一群有理想、有情怀的“雇佣兵”,这在那个时代已经非常宝贵,在当今世界更是稀缺。
历史好像一直忽略“墨家”,而前段时间我国发射的一颗卫星是否有一些不可言说的意义呢?这个我不敢多言,但有一点是无疑的:墨子是一个最能以行动支持其学说的典范。
三、道家: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道家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杨朱、老子、庄子:
第一阶段:杨朱的学术思想留下的文字资料不多,我们只能从对立面的言论上来理解杨朱的思想主张: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利易其胫一毛”(《韩非子.显学》)
从批评者的态度来看,杨朱学说的主旨就是“轻物重生”。
第二阶段:老子是迷一样的人物,《老子》也是迷一样的著作,今天我们谈的《老子》不一定就是那个图书管理员“老子”所做。
《老子》的核心内容有三:一是“道”;二是找到自然的规律(这也类似于儒家的命);三是将前面两条结合成演化成处事的方法。引用其代表意义的三句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取天下常以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虽然有点晦涩难懂,但通篇离不开的逻辑关系就是:辩证的、相对的、调和的、动态的。
第三阶段:庄子比较系统的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这个过程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将道家思想变得更具操作性,这也为“道教”提供了最原始的理论依据。
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一方面这个学说与儒家一样几乎没有中断传承至今,另一方面道家学说很少被学术权威或政府官方正式的命名推广过。这有点像家里的表亲,大事小情总会到场,但祠堂里永远不会有他的位置。
“道教”不是“道家”,道教是掌握道家学说的人士创造出来的,道教是在高高在上的“儒家”和新进的外来“佛教”的双重压力下产生的本土宗教,“道教”是对“道家”思想的一次 变革、对宗教文化的妥协。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道家”与“道教”其内涵是冲突的,因为道家讲究顺其自然,“道教”讲的是发现自然规律后对这种规律加以利用。
不管怎么说“道家”思想同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教会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是当今人类社会最需要的。可以说“道家”思想是拯救人类的一剂良药。
四、名家: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
名家是中国最早的律师,他们擅长辩论,凡是你说对的,他们一定说否的。《史记》说他们:“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其反意”。《吕氏春秋》说他们“言意相离”。《庄子》也说他们:“合同异,离坚白,染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感觉到,六家之中,名家是最让人讨厌的。
在名家中,最具代表的理论家有两个:一个是惠施,另一个公孙龙。
惠施的理论就是相对论,而且比“道家”更加具体和明晰。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种描述明显比当今自然科学对“大”和“小”的认识高明许多。
公孙龙的思想是共同论,公孙龙就是那个白马非马的创造者。
也许有人会觉得名家的诡辩多少带有一些无厘头的成分,但实际上这是名家学者对实用思想学术的无碍通达,对逻辑学的自如掌握。名家的高明之处是让几乎所有的反对者都去继承自己的主张,将“内圣外王”交给儒家;惠施和庄子又是真正的好朋友,惠施的思想在《庄子》中更有具体的表现。
五、阴阳家: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阴阳家不仅仅是占卜者,他们有自己的学术著作——《洪范》、《月令》等,简单的说跟道家、儒家、名家在宇宙发生论上也是大同小异,阴阳家的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邹衍,他是一位哲学家和历史学家,邹衍的法方虽然不一定有说服力,但一定是有效果的。《史记》说他:“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这就相当于给宇宙打脉一样,我相信他有这个能力。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其实坑的都是“方士”,也就是阴阳家,为什么说阴阳家一定要被坑呢,个人认为有一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方士最初只服务于贵族集团,后来因为一些贵族的解体让这些人流落到民间,相信没有一个帝王会愿意看到很多高层的机密文件被群众掌握,就像51区永远不会向公众开放。
2.流通量大了,很多“方士”变成了江湖术士,变成了神棍,这些人一旦成为某些言论的传播者,这对政权的危害性是很大的。
3.如果大量合格的阴阳家在民间活动,那后果也许更可怕,所以要让他们闭嘴。
“什么人最能保守秘密?”——————“死人”(荆无命)
六、法家:坚强的人拯救自己,伟大的人拯救他人
先秦思想的最后一块重要拼图,这就是法家,表面看,法家是一个小众学说,但法家所针对的群体,确是一个最大的群体——群众。法家与儒家形成高低搭配,一个行为规范准则的使用可以随着社会现状与需求在法家和儒家之间左右摇摆,中国人太有智慧了。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
法家和法律学家可是两回事,法家的思想同样也是治国之道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
在一个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都没有一定高度发展的时候,使用法家治国思想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
综合六家思想,我们也不难发现,六家相互否定,又相互肯定,而综合六家又能够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也许只有中国这块土地上能有如此美妙的事情。无论是哪家,其思想内容都是标书各自的世界观、价值观,而核心目标都是“治国平天下”。在当时那个历史背景下,这些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思想大都能找到一个实践的舞台。这些宝贵的思想是中国先民留给全世界的宝贵遗产,如何用好这个遗产,是人类能否长久发展的关键。
把当今世界与六家思想做点不太恰当的类比吧:中国是儒家、古巴是墨家、不丹是道家、英国是名家、以色列是阴阳家、新加坡是法家。不难看出,儒家更适合疆域人口比较大的国家,而将儒家与六家相结合才更适合当今世界的大背景。
儒家讲究“王道”而排斥“霸道”《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那么谁是“霸”,谁是“王”该很清楚了吧。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共同开发”等计划行使“王道”,而这样的儒家思想更加的广泛传播才是全人类的希望所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