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点开布乖的第一篇文章《你那么用心,其实只感动了自己》,看罢,说了一句:“不就是这种故事嘛,感动完了也并没有什么卵用,真廉价。”
一时间无言以对。
突然想起那些年在电影院看《同桌的你》,其中一段布乖哭得梨花带雨,吓得身旁的朋友都慌忙塞来两包纸巾。走出电影院,理性上我知道,不过又是一部偶像阵容的青春爱情片,剧情和制作都乏善可陈。甚至现在想回忆哭的是哪一段,都真心不记得了。
可是就是在感动的一瞬间,很不理智。
掉下眼泪的一瞬间,看到那个脆弱的自己。
于是,那些我一直坚信的“好电影”的评判标准,都一下子不存在了。
是的吖,感动的瞬间可以是你看到一篇文章,看到一个故事,看到一部电影。腹黑一点说,那些感动的瞬间甚至很可能是别人刻意安排好的,就是为了在某一瞬间赚你的眼泪。
这样的感动,算不上高贵。
于是乎,在大家“卖情怀”,“赚眼泪”,“写矫情文”的时候,理性派顺理成章地站了出来,
“朋友,请拒绝那些廉价的感动”
“那些不过是虚构的故事”
他们如是说。
可是,在这样细小的感动里,理性的评判,有那么重要吗?
千万种感动,归根到底是代入了一个脆弱的自己。故事里的主人公和曾经的你面临相同的困境,电影里的结局是你未竟的梦想,那一只忠犬让你想起你辜负过的生命……你为那个虚拟的他们揪心,你为故事里的她和他心疼,你希望那些不认识的他们幸福,归根到底,你心疼的,是那个曾经或者现在的你。
然而,谁都没有义务为你的脆弱买单。
你的担忧你的失落说一次是真情,说两次是痴心,说三次就难免有些扰人。面对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你还是那个你,哪怕带着生离死别的伤痛、前途渺茫的担忧、人生抉择的迷惘、爱恨情仇的无奈,这些“失控”的自己短暂地“出戏”一下后,终究不得不回归到生活中的角色里。
是的,我们都知道,脆弱是一种很无用的东西。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那些虚拟世界的故事并不会对现实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
走出电影院、关闭阅读界面、合上那本书,你的理性又重新占据了主导。你知道那些付出徒劳,你知道有些选择弊大于利,你知道你的人生不能再来。
看了那么多感动的故事,你依然过不好这短暂的一生。
但这无妨我们去拥抱那个脆弱的自己啊。
在那些短暂的失控的瞬间,只是心疼脆弱的自己,在时光的隧道上给过去的自己摸摸头。
所以,请不要用理性贬损别人的脆弱。那些你看不起的瞬间,可能就是别人铠甲下的软肋。当你高呼要用明晃晃的标准去贬损别人泪点的时候,你是在用理性的名义驱逐了别人心疼自己的那份脆弱。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
一个人的时候,
拥抱一下脆弱的自己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