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来独往,在当下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显得那么有歧义,而变成一种可以推崇的生活方式。独来独往不等同于宅,它是一种不妥协、不迁就的生活状态。
因为独来独往,更多年轻人在随性、平和的环境中,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 1 ~
掌控更多时间
还记得韩雪拒绝了何老师请吃饭的事曾经上了热搜。韩雪拒绝何炅的理由很简单“回家做作业!”韩雪已经雷打不动的在固定的时间坚持学习英语多年,她也在英语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声临其境》海绵宝宝的英语配音,她张口就来。在TEDxSuzhou Women年度大会“Deep Inside” 环节所作的15分钟演讲,惊艳了很多人。
独来独往,很多时候意味着对生命最重要的东西-时间的掌控。高质量的独处,往往胜过很多无意义的社交。
因为我们选择了独来独往,不用将时间随意的浪费在无味的应酬上,因为独来独往,更清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不会随意的附和别人的节奏,掌控自己的生活进程。
就像我们在生活空间做断舍离一样,我们通过对时间的掌控,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了一次整理。当舍弃那些不必要的应酬和交际时,生命里真正让人在意的人和事情才会凸显出来,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将腾出来的时间,用在最需要的事情和人身上。就像我们清空了的房间一样,只摆放真正的必需品。而当空间和时间有了足够的留白,我们才有闲暇去思索人生中的重要问题,做自己认为必要的事情、坚持自己在意的理想。
富兰克林说:只有成为时间的主人,才能成为命运的掌控者。
~ 2 ~
减少依赖和精力消耗
我们身边不乏一些妈宝男、或者总离不开家、喜欢群居的年轻人。
他们很多人甚至是啃老一族,成年了、工作了,还要住在父母的家里,住他们的房子,用他们的钱。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有人照顾挺好的,不想离家太远。
是啊,加班了回到家有人为他们留了饭菜;忙起来没时间的时候,有人帮他们把衣服都洗好、晒好;不是自己的家,也就不用对应家里的琐事,有事情时,父母会冲上去处理好,自己只需要出点钱就可以,甚至很多时候不用出力、也不用出钱。
但过着这样生活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是留在了老家的城市,没有出去闯荡。我们很难评判,一个成年人还和父母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这样的他们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
但可以肯定的是,因为始终生活在这个小圈子里,父母还会像对待没长大的孩子候一样,操心他们和异性的交往、在他们选择工作的时候,给出这样那样的干涉意见。甚至有的人是跟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有兄弟姐妹、和很多人产生交集,为此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交往,消耗时间和经历。
亚当·格兰特就说过:人们在独处时更容易有新的想法。
当每天的时间,都用来应付周围的日常生活需要接触到的庞大人群时,也根本没办法挤出时间来思考或创造什么。
而成熟年轻人,他们很早就知道要想独立,第一步是从搬离父母的家开始。独立去经营自己的生存空间,让自己在没有压力和被动推动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本心去选择爱情、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去应对工作中的对错,用一个宽松、自在的环境、放飞自我,了解自我,遵从本心,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生活,才能迈向成熟。
也只有在不再依赖、结束了如巨婴般等、靠、要的生活之后,心智才能得到发展,在一个人生活的苦与累的锻炼之中,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看到自己作为子女的责任,体会到生而为人的伟大与渺小,看到未来的局限和无限可能... ...
~ 3 ~
向内探究深层自我
喜欢和人群相处的人,希望更多的通过在和别人交往过程中,以别人给予的反馈,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证明他们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他们很多时候在向外看,在别人的眼中,确认自己。
而独来独往的人,习惯于内省,向内看。他们往往具备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足够认知,他们有自信,在没有别人喝彩声的时候,依然清醒自己的价值。这也是一种深层次的自信力的表现。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独来独往者习惯于自己做决定,并能勇敢的承受决定的后果。而脆弱的人往往依赖别人的判断做选择,不能承担选择的后果。
习惯独处的人,他们知道自己优秀与否,不取决于外界的评论,因为那都或多或少受到出发点和立场的限制。他们清楚的知道,只有越努力的人才越优秀。而唯一能打倒自己,说自己不行的人,只有自己。
日剧《孤独的美食家》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爱好探索美食的公司职员的故事。
他每每出差或者工作去到一地,必定要带着强烈的热情和兴趣,去寻找让自己难忘的美食。而在一个人品尝美食的过程中,他能将那种美食带来的味觉、视觉和精神的享受展现到极致。
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最容易的是放下不必要的包袱,遵从本心、活在当下。
独来独往的人,并非是不合群或者有某种怪癖,他们只是更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的时间如何利用,掌控自己的空间,这样的人无疑是内心强大,有巨大能量的。
没有意志力和坚韧个性的人,很难一个人独处。他们如巨婴一般,时刻需要别人的支持和鼓励,他们总是希望依赖他人的反馈来确认自己是正确的、有意义的。
~ 4 ~
社交的本质
所谓独来独往,指那些习惯性减少不必要社交的群体,他们一个人的时候也一样自律。
而当我们探索社交的本质的时候,会了解到其实社交的目的有两种,一是共情、二是功利。
所谓共情社交,往往是指一个人在心智不成熟、不独立、或者他们身处社会底层、遇到生活的困境的时候,渴望从朋友亲人那里获得情感上的联结和支持。而同时,为了达到内在对共情的需求,极端者还会将讨好型人格吸引出来,为了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关心、好感而违心的说自己不以为然的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从而规避别人可能拒绝自己的风险。
而一个能做到独来独往的人,必定在心智上是成熟的、而且他们知道如何面对困难、困境,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相对独立。他们更加清楚,当面对价值比自己高的人时,即使百般讨好也是无用的,讨好不会让别人对你另眼相看、更加得不到什么你想要的东西,只能更加降低自己的身价,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的自身价值、不卑不亢的和人交往,才能获得自我的认可、以及外界的接纳。而讨好得来的一切,都是对别人的道德绑架,越来越多高价值的人也并不接受这种道德绑架。
人们常说一句话:高处不胜寒。
当你的个人价值、社会地位、心智成熟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孤单是一种常态,而这种对共情社交的减少和忽略,更加让人活的清醒透彻。而也只有当你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时,你才能遇到真正的友谊。而那些为了达到共情目的的社交,往往都是在双方互相伪装、迁就下的表演,那种外衣包裹下的假面,让大家都看不到真实的彼此。
真正的君子之交,是如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心心相印一般,为了共同追求的东西,在心灵上达到纯粹的契合,毫无功利,淡如清泉,但却连绵不断。
所以社交的前提,还是做好自己。只有做好自己,才能遇见真正的朋友和良好的社交关系。
而我们的人生,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上的追求,都有自己的时间轴。人生到了每个不同的阶段追求都会有所不同,更需要我们去用理性去抉择、取舍。
独来独往,早已不再是孤僻和不合群的代名词。而是越来越多心智成熟者的不二之选。在正确的时间里、做正确的事情,是思考者的终极目标。不害怕孤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掌握和学习技能上、脚踏实地提升自己的品味,才能更牢固的圈定自己的人脉关系,才能成为一块吸铁石,改变广而不精的人脉圈。
要做更好的自己,有什么理由拒绝独来独往呢?命运在自己手中、路在脚下,能走多远,看你能舍弃多少不必要的牵绊,实现大我!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