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完杀心成焚(后称杀哥)的书《我曾是一名饲养员》,这是将杀哥的知乎专栏创作集结后编纂的一部小书。看完有所触动,写篇随笔聊以纪念。他既是杀心成焚、也是沧海、也是书中的小陈、陈哥,是来自东北的一条活生生、赤条条的生命。
【舞台】
故事发生在哪里?我还专门去问了AI“洗南香”中的洗南是哪,成也AI,败也AI,败在“洗南”这个地名显然是虚构的,AI如果真答上来了是哪那显然也是编的,成在这个虚构的地名竟然被AI的知识库识别到了一个很靠谱的地方,具体多的我也不说了,因为当然得对杀哥的隐私保有尊重。总之是吉林西北部的某个地方,它毗邻内蒙古,有河,有酒厂。这就非常说得通了,比如文章中提到的酒“洗南香”,比如《流浪汉与马车》中的蒙古族朋友和蒙古马。
【自然环境】
冷。
我就是东北人,我的家乡在辽宁,杀哥的家乡在吉林西北,那里比辽宁还要往北。我们家乡冬天最冷的几天有零下25度,估计杀哥在的地方比我这要冷上十度。说来惭愧,我生在城市,根本没过过多少苦日子,小时候我很喜欢冬天,因为冬天的时候我有更多时间沉下心来读书写作,每到冬天我的灵感就特别丰富,也是因为夏天太热,我讨厌热,静不下心来,所以便相对喜欢冬天了。但这其实十分幼稚,因为热热不死人,至少在东北是这样,但冷那可真能冻掉胳膊,冻掉脚趾头,乃至冻死人的。而杀哥故事的舞台往往都是和冬天,和寒冷有关。毕竟当一个人穷困潦倒的时候,首先要面对的两个重大敌人就是饥饿和寒冷。
【社会环境】
暴力、*社会。
我无意探讨地域性差异,无意探讨哪里*社会更根深蒂固,哪里更加暴力横行,但*社会已经成了东北的刻板印象怕是已经能说明一些问题。尤其是在那个年代,那个狠活与狠人还没有死的年代。杀哥无疑是那个逝去年代的见证者。当然也许那个年代从未逝去,只是我们老了。
杀哥文章中提到的和学生有关的剧情让我想到了我的初中。我的初中大概就是这样一个社会性和动物性参半的时期,小学嘛还不懂事,力量心智还远远没有成熟,而我个人学习比较好(不谦虚地说),高中其实就已经在重点高中苦读没有和这些社会事搅在一起了。所以看杀哥文章中和学生有关的剧情,诸如女生间的霸凌、校外混混找学生要钱这种的,我就会想起我的初中。
当然看杀哥的文章中的蛛丝马迹能看出来里面几乎都是高中生,比如《再见,龙哥》一章中,在“网吧会小亮”章节里交代了混混欺负的是高中生,《小月》一章中,后面交代了小月高考所以也是高中生。这些学生群体自然是弱势群体,是杀哥和他的朋友们要爱护和保护的对象,比如卖盒饭的龙哥,比如救下小月的杀哥自己。无论是龙哥还是杀哥,他们都可以把那些看似与他们无关的事高高挂起让自己过得更好,但是他们没有,这无非出于一个义字。
【义】
何为义,说简单也简单。约束一国人的,是法律;约束一群人的,是规矩;约束一个人的,就是义。我们都知道打人打重了是犯法,这就是法律。《耍猴人》一章中,耍猴人吃饭第一碗要给猴,这就是规矩。而杀哥每次的路见不平拔刀相救,乃至动物园里偷动物食物已成风气时杀哥不但不偷还自己贴钱买食物喂动物,无非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一个义字。如果什么事都能用法律解决当然好,但东北可不是什么完美的理想乡,恰恰相反,东北,尤其是那个年代的东北,说法外之地有点严重,但有权有钱的欺压平头百姓、狠的欺负尿的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所以杀哥才会尽自己所能出手捍卫自己的义,哪怕会为此流落街头。
【保护弱小】
可惜欺软怕硬没有一个传神的反义词,因为杀哥就是它的反义词,所以只能用“保护弱小”这样的词代替。杀哥就是这样的人,对欺凌弱小的人重拳出击,对柔弱的人待以温柔慷慨善良。其实说“人”不准确,应该换成“生命”。亲近爱护动物也是杀哥的一大特点,其实这个特点和保护弱小是一体的。对待恶猴杀哥一样会施以暴力,和对待欺负学生的混混没什么区别;而对待受欺负的小月杀哥也会施以援手,和自己掏钱为生病的动物治病、自己掏钱买食物喂动物一样,杀哥只是平等地同情和爱护他身边的弱小生命。
这也引出了杀哥另外两个特点,一个就是仗义疏财,杀哥对人是慷慨的,对动物则更是毫无保留地慷慨,为了兄弟为了动物,钱都是身外之物;第二个就是识人,《仓鼠养殖场》一章结尾“送仓鼠”场景中提到杀哥说他看人很准,是不是虐待动物一眼就看得出来。
【侠】
虽然杀哥写的是纪实文学,但我不得不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武侠小说。
秉持暴力,却不滥用暴力,这样的杀哥堪称一个侠字;知晓残忍,持守善良,这样的善良才更为可贵。
【批判性】
有武侠小说的快意恩仇的同时,故事还十分具有现实性和批判性,比如《老海》一章,老海明明不是先动手的,却成为了过错最大的一方,最终落得家破人亡;比如《龙哥》一章小丽的故事,保安对王老板和龙哥杀哥截然不同的态度;比如龙哥作为大哥却很怕虫子;比如《龙哥》一章开头陪酒女龙哥茬架事件,龙哥打输了却只让小陈知道真相并外传是赢了一事;再比如《龙哥》后半部分村屯赌场大胜被传得神乎其神。这些细节充斥着对现实的批判,对荒诞的展现,对英雄的解构以及对传说的解构。尽管行文语言朴素,剧情直白,但回味起来仍然很有味道。
【故事排布】
整本书故事排布也很有意思,首先我从未看过杀哥的知乎专栏,所以也不清楚这里面的创作顺序。这本书肯定也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布的,而且文章顺序肯定经过精心设计。
书名中提到了饲养员,所以前几篇文章就都讲杀哥在动物园里饲养动物,之后第四章《卡车马戏团的兴衰》开头就说“后来离开了单位,工作不太好找”,象征着杀哥离开了动物和动物园,踏入了社会,于是后面的几章就是动物和人的混合章节或是只讲人的章节了。而《老海》和《小月》更是纯讲人章节,最为寒冷灰暗的《老海》,和最圆满最光明的《小月》一前一后。当然,绝望的故事在前,希望的故事在后。《小月》一章也是全书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章。
《仓鼠养殖场》一章,主人公好歹还有份工作,从《土狗老白》一开始,作者就点明了“穷困潦倒”,如果说之前还有稳定职业,搞个马戏团啦,在仓鼠养殖场上个班啦,那么从《土狗老白》到《再见,龙哥》这六章,作者的身份就完全是流浪汉了,获取收入的来源也都是一笔带过的干些杂工。这六章讲没稳定职业的主人公陈遇到的社会人社会事,社会人中最社会的肯定是龙哥,所以用《再见,龙哥》作为流浪汉时期的收尾,随后由流浪汉时期过渡回年轻的时候当“社会人”的时候,也就是初识龙哥的时候,也让我梦回那个充满了狠人和狠活的年代。
安排在全书最后的大象一章写得十分轻松快活,也许是深切经历过这个寒冷没有道理的社会,这本书就更需要一个轻松快活的章节作为收尾,故事回到了杀哥还在动物园的时期,而且一上来就点明是去考察。
“说是考察,其实就是瞎溜达,啥也不干。”(杀哥原文)
一上来就点明是一个最无忧无虑的时期,去干的也是最无忧无虑的事,去考察就像是去乌托邦,瞎溜达,闲看看,有事掺和一下,不掺和也无所谓。当然杀哥这样的人肯定闲不住,掺和进了一桩诙谐快活、滑稽有趣的事:养大象。大象聪明得惊人,食量也惊人,于是这篇小故事用直播的话说,那就是全书最有节目效果的一集。
而且最后这一章还办了一件十分理想化的事,那就是抓了偷动物食物的小偷,也就是“去考察”才敢这么干吧,这在杀哥原工作的动物园想都不敢想。在第一章《秃毛黑熊》中,秃子那是又锯鹿茸又药黑熊,又偷食物卖钱,简直是罪大恶极了杀哥才找园长告状把秃子整走了。而最后一章就是纯粹地抓小偷,给偷动物食物的坏人们来一个正义执行。唉,说到这,其实正是由于大多数时候正义并不会自己到来,所以杀哥才会行使属于他自己的义,不然谁又会冒着蹲笆篱子的风险去打人呢。打人谁都知道不对,但是东北就是这样一个世界,做不对的事,是为了制止一些更加恶劣更不对的事,就这么简单朴素。
说到“笆篱子”,补充一个细节:《流浪汉与马车》章节老头的话中提到了“蹲篱笆子”,我不知道是写错了还是他们那就叫“篱笆子”,我们这边一般是叫“蹲笆篱子”,不过总之都能看懂没什么障碍。
【不结婚】
补充一个看完挺有感触的细节,《耍猴人》后半段和老头吃饭的时候,老头和杀哥聊结婚的事。杀哥说:“又懒又滑,不找女友了,也不结婚,反正我也不干活,不能耽误别人。”之后又说:“这辈子活得亲缘淡薄,情缘也很淡。”这两句话当然都是真心话,但都是表而不是里,都是果而不是因。杀哥真懒真滑吗?懒会自己买食物喂动物?那都是平白多出的一堆工作量啊。滑会冒着自己被报复的风险对弱者出手相助吗?
里子和根因其实就是杀哥心中的义,说白了是杀哥自己选择的路,自己选择的活法。杀哥心中的义是浪漫的,这里不是说男女间的浪漫,而是和现实相对的浪漫主义。太浪漫的人注定过不好现实,太浪漫的人注定孤独。而刚刚说的“自己选择”其实也并非真的有选择,杀哥心中的义为他指明了他必将选择的唯一的路。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必定有杀哥的拔刀相助,杀哥在每一次的拔刀相助还是“和我没关系,我就是个路人,就这么当没看见过去吧”之间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所以我才会说并非真的有选择,对杀哥心中的义来说也根本不存在另一个选项。
而杀哥深知他自己走的路是孤独的,是和现实格格不入的,是不契合世俗价值观的。有舍才有得,杀哥为他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所舍弃的,便是亲缘情缘,“不耽误别人”也是一样,自己选择的路上必定没有功名利禄,或者说就算有,杀哥也不是为这些而活的,所以跟世俗路子一样娶妻生子,纯纯是耽误自己也耽误别人。
多说一嘴,在这个事上我能理解杀哥是因为我对结婚的观念也和杀哥差不多。
【尾声】
尾声其实也没啥要说的,想说的就是受杀哥行文特色影响,这篇小随笔也写得更加短促有力一些。杀哥行文中经常用奇妙比喻和短促的判断句,让杀哥文章自成一派,我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