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层工作是构筑国家治理体系的“累土”,是检验政策实效的“试金石”。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年轻干部要以“酸、甜、苦、辣”为人生课堂,在服务群众中锤炼过硬本领,在破解难题中实现价值升华。
一、以“酸”为镜,涵养平和心态
面对千帆竞发的时代浪潮,当年轻干部看到身边同志进步而自己原地踏步时,难免泛起“酸味”。这种情绪如同未成熟的果实,若任由其发酵,必然会导致心态失衡、行动失序。浙江上虞年轻干部戴秀兰同志,在看到身边同事在项目推进中屡获表彰时,并没有陷入消极情绪,而是主动扎根社区,用三个月时间走遍辖区2000多户居民,建立起详细的民情档案。这种“见贤思齐”的心态,使她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时游刃有余,最终成长为群众交口称赞的“小巷总理”。年轻干部要以“酸”为鉴,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豁达胸襟,将别人的进步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时刻保持“空杯心态”,主动向群众学习,向同事请教,向书本汲取理论养分,在对比中找准短板,在学习中提升干事创业能力,把个人成长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在比学赶超中实现自我突破,真正将“酸”转化为破茧成蝶的养分。
二、以“甜”为戒,筑牢廉洁防线
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从政之本,也是联系服务群众最好的“介绍信”。年轻干部头顶光环,走到哪里都是关注的焦点,组织寄予厚望,群众充满期待。但是年轻干部往往受到的诱惑更多,随着职务晋升和权力增大,形形色色的“糖衣炮弹”会接踵而至。这些裹着蜜糖的陷阱,稍有不慎就会让人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某县年轻干部王某,在疫情防控期间负责物资发放时,面对亲友的请托,始终坚守“公权姓公”的原则,严格按程序办事。他的笔记本里写着:“吃别人的嘴软,拿别人的手短,只有干干净净做人,才能踏实实做事。”这种清醒认知,正是抵御诱惑的关键。身处伟大时代的年轻干部,必须牢记“贪如火,不遏则燎原”的古训,在思想上筑起“防火墙”,纪律上架起“高压线”,行动上亮起“警示灯”,要经常对照党章党规检视言行,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家庭账,在诱惑面前保持“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定力。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铸牢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乱云飞渡仍从容”,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
三、以“苦”为乐,锤炼过硬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奋斗时期把“自找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第一信念,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四川小金县扶贫干部任峰,在面对高原反应和语言障碍时,仍然坚持用三个月时间走遍17个村寨,手绘出精准脱贫路线图,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使当地人均收入增长300%。这种“自找苦吃”的精神,正是新时代青年干部应有的担当。基层一线是培养历练年轻干部的“大熔炉”,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充满挑战,年轻干部要把吃苦当作成长的必修课,主动到“百千万工程”、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等艰苦一线和吃劲岗位中摔打磨砺,涵养“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要珍惜在基层一线锻炼的机遇,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练兵场,在难事急事中磨练意志,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真正成为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四、以“辣”为魂,永葆斗争精神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年轻干部必须保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斗争精神,面对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要敢于动真碰硬、迎难而上。某开发区年轻干部李娟,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时,面对部分居民的质疑,连续召开12场听证会,创新采用“居民议事厅”模式,将改造方案细化到每家每户,使项目提前三个月完成,赢得群众广泛赞誉。年轻干部要树立“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多经历“风吹浪打”,多捧“烫手山芋”,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要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以“钉钉子”精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用改革创新的“辣味”破除发展中的堵点难点,真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既是对年轻干部的嘱托,更是新时代的奋进号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层年轻干部当以“酸、甜、苦、辣”为人生佐料,把根扎进群众土壤,将心融入万家灯火,在实践中摔打、在磨砺中成长,真正成为“脚下沾泥、心中有光”的人民公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朱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