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happy smile 幸福双翼学员
去年11月份加入《焦虑妈妈变形记》后,经过两周的幸福进阶课程和4个月不间断的学习,我终于明显看到了女儿可喜的改变。
一场小小的“手机风波”
中午放学回来,吃过午饭后,她完成老师布置的听写作业,自觉读了10分钟的英语,我同意她玩三十分钟手机。
快到时间了,我问她要手机,催促她上学,可她却说要多玩五分钟再上学。
我清楚地知道,如果再耽误五分钟的话,上学就要迟到了。
我坚决不同意女儿继续玩手机,直接关掉了WiFi,她极其不舒服地跟我出了门。
在路上,我先肯定了女儿的情绪:玩得正开心时,游戏退出了,心里肯定不舒服。
她也认同我对她心情的理解。
我问女儿:“你是学生,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女儿嘴硬道:“玩耍。”
我没有生气,也没有反驳她,因为我知道,她是因为有情绪,才故意这样说的。
我心里很清楚,女儿一直都是一个三观很正的孩子。
我继续说道:“你想想,心情不好时怎样做才能让你好起来?你先平静下自己的情绪,一会到学校才能集中精力上课。你可以做个深呼吸,也可以看看路边盛开的梅花。”
女儿没有接话,但我知道她在慢慢恢复平静。
一封小信,一个拥抱
下午放学回来,女儿走进我的房间,高兴地对我说:
“妈妈,我今天下午听写语文就错了一个词。”
“还有,数学老师表扬我,说我的解题思路最简便,高效。全班同学只有我一个人的解题思路和老师讲的不一样。”
同时,她递给了我一张纸条,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封道歉信,她就中午发生的事情,向我道歉。
她说:
“纸条,我是到学校之后,老师还没有正式上课之前写的。”
“我在下车的那一瞬间,就知道自己错了。”
“写完这封信,我的心里舒坦了很多,下午的课也听得很认真。
原来,女儿已经觉察自己,并且会调适自己的情绪了,我先给她竖了个大拇指,然后给了她一个温暖的抱抱。
那一刻,我们俩谁都没有说话,我知道她已经能深深地感受到我对她的关爱。
我对她的爱,没有掺杂任何其它带有评价性质的感情,仅仅是关爱她,关心她的身心。
不是因为她得了高分,也不是因为她帮我做了一件家务,仅仅是因为我爱她。
回首往昔,痛定思痛
女儿开心地去她的房间写作业了,隐约还能听见她哼了几句小曲。
她走后,我陷入了沉思,往事历历在目。
今天发生的事情如果放在以前,我会按照自己当时的情绪来处理。
如果我的心情好的话,我会允许她再玩五分钟手机,之后在路上开快车,争取尽快赶到学校。
如果我的心情不好的话,我会简单粗暴地夺过手机,直接命令女儿出门去上学。
我和她之间还会有一场血雨腥风,她恼羞成怒,我气急败坏,可能我还会动手打她。
最终,我们两败俱伤,可能还会产生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潜移默化,来日可期
女儿的变化,真的令我喜出望外。
她的变化,不是源于我的说教,因为之前我对她进行过许多管教,都不管用。
她的变化,更多地来源于我的改变。
我对她的态度,对她说话的语气、语调、方式都发生了改变。
以前,我训斥她,她反抗时,我会反驳她,压倒她。
我会恼羞成怒,提高嗓门,和她大吵一架,忽略她的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动机,只是按照我自己内心的标准去要求她。
那时的我认为,反正她说得不对,做得也不对,所以必须按照我的要求来。
现在,我会首先稳住自己,不让自己急躁,然后赶紧思考,自己应该怎样做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在我的影响下,女儿在无形中也学会了调节自己。
此刻,我才进一步理解了身教胜于言传的道理。
学无止境,学习的首要目标不是为了教育孩子,期待孩子改变,而是为了自我成长,自我改变。
自己改变一小步,孩子进步一大步。
希望我和我的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路上,都会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编辑 / 黄慧文、斗斗
排版 / 孙丽雅
图片 / Pixabay
※如无意间侵权,联系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