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浅谈到与日益发展的科技相比,我们身为智人引以为豪的思考力却在逐步衰退。
这是一种悲哀,却也是一种选择。
与放弃思考相对的选择就是训练深度思考力,培养元认知。
元认知是一个很庞大的话题,在踏入这片领域前,我们需要找到开启它的关键钥匙——思考力。
在《自控力》这本书中作者提到,我们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得到增强。
既然可以训练,那么就有相对的方法论,书中给了一种训练方法,且放后面来说。
自15年年底起,我决心改变自己,这么一年多来,我不断地打磨自我认知,跌跌撞撞中也摸索到一些经验和方法,在此分享出来。
一、学会提问
美国作家尼尔·布朗和斯图尔特·基利联合出版了一本被称为批判性思维领域中的“圣经”——《学会提问》
问问题并不仅仅在于寻求一个答案,相比解决问题,其探索问题的过程更为重要。
试问,我们是如何思考一个问题的?
首先要收集信息吧,把已知和未知的信息都汇集起来。
在收集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不会直接取得最有用的信息,我们会受很多干扰,这时我们就需要运用我们的判断力,通过日常学习中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或是生活经验去判断信息的对错,从中抽取出与问题相符的信息。
所以一个会问问题者,他一定有着过人的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这种能力,还有一种更为专业的术语: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
一般思维分为两种:海绵式和淘金式。
常见思维方式类似于海绵放到水中——充分吸收水分,其所为海绵式思维。
这样的思维有两个优点:
1. 吸收外界的信息多且广。
2. 无需思考,得来轻松且快捷。
其优点也是其缺点——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难以做出取舍。
就像之前那个例子,网上看人互撕,听听这个:嗯,你说的对。看看那个:嗯,你也说的对。
若是问个到底谁对?为什么对?
一下就有些不知所措。
若想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需要另一种思维——淘金式思维。
我们需要主动出击,简单说:
在阅读一本书籍时,我们常常要质疑作者提出的各种各样主张,甚至要在书本的页边写批注,提醒自己注意作者推理和论述中存在的问题。
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
这里给出一个比较常用的质疑清单:
1.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4.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5. 推理过程有没有谬误?
6. 证据的效力如何?
7. 有没有替代原因?
8.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0.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当然,除了这些问题你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提问。
做一个批判性思维者是培养思考力的第一步。
二、尝试复述
由图可知,教授给他人是学习效率最高的一种学习方式。
我第一次尝到这个甜头是在去年,我大三下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
说来忏愧,我平时上课也是吊儿郎当不怎么用心,到了考试就临时抱佛脚,说来有趣,那个学期结课后,有几个同学找我帮他们梳理知识点。
我当时一口答应下来,随后那几天我自己就把那些概念翻来覆去的琢磨、拆解、归纳等等,之后叫他们过来听,给第一个人讲的时候我还磕磕绊绊,在之后,第三人、第四人,我都可以把书丢开讲。
以至于我在给他们讲完后,在考试前我一眼都没看那门课,然而考试结果是国际金融这门课我拿了95的分数。其他几门课也用同样的备考方式取得90多分。
这也就应证了那句话: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你把一个知识讲的别人都能听懂、明白,你自己还能弄不懂?
给别人讲述是一种“教”的方式,写文章同样是一种教。
我从去年8月份正式写这个公众号以来,很多我之前看过的书、文章,听过的道理、观点,都在我写文章的过程中一遍遍推敲一次次消化,最后融汇进自己脑中的知识体系,以至于现在越写文章越来越顺手,甚至我在通过读书,来吸收知识的效率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打磨思考力的第二步就是复述,写文章也好,拉个朋友给他讲也罢,甚至自己打开手机录音把自己想的东西说出来都行。
你只有通过不断地输出,你才能将你的输入有效的吸收,化为己用。
三、保持专注
之前在一篇文章分析“学霸”和“学渣”区别中,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作者说那些“学霸”都具备一项能力——快速进入状态和保持高度专注。
想想也对,深度思考是需要时间。
这就好比钻石油,最初开采时候,谁能一锤下去,就“噗——”的一股石油冒出来?都是得一点点深入,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好东西,都在下面。
所以深度思考也是需要时间沉淀的,比如说,你看一本书,翻了没几页就想着微博上有没有哪个明星被曝丑闻了?朋友圈刚发的状态有没有人给点赞呀?
你的整个思绪都是飘飘乎,专注都做不到,何谈深度思考?
这里关于保持专注力《自控力》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冥想——专心呼吸。
1. 安静坐好。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上,或盘腿坐在垫子上。背挺直,双手放在膝盖上。冥想时一定不能烦躁,这是自控力的基本保证。如果你想挠痒的话,可以调整一下胳膊的位置,腿交叉或伸直,看自己是否有冲动但能克制。简单的静坐对于意志力的冥想训练至关重要。
2. 注意你的呼吸。闭上眼睛,注意你的呼吸。吸气时在脑海中默念“吸”,呼气时在脑海中默念“呼”。当你发现自己有点走神的时候,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这种反复的注意力训练,能让前额皮质开启高速模式,让大脑中处理压力和冲动的区域更加稳定。
3. 感受呼吸。几分钟后,你就可以不再默念“呼”、“吸”了。试着专注于呼吸本身。你会注意到空气从鼻子和嘴巴进入和呼出的感觉,感觉到吸气时胸腹部的扩张和呼气时胸腹部的收缩。不再默念“呼”、“吸”后,你可能更容易走神。像之前一样,当你发现自己在想别的事情时,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如果你觉得很难重新集中注意力,就在心里多默念几遍“呼”和“吸”。这部分的训练能锻炼你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
刚开始的时候,你每天锻炼5分钟就行。习惯成自然之后,请试着每天做10~15分钟。
保持专注是培养深度思考力第三步,也是其基本保障。
写在最后,万维钢老师的一篇文章《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中提出这么一个观点:
人的智商和身高一样,是正态分布,大家都差不多;可是人的成就却是幂律分布——是一系列苦练和正反馈积累的结果——差距如云泥。
其成就差别在于认知上。
而元认知的定义是这样的:metacognition——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one’s own thought processes.
归根结底,还是得从打磨思考力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