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陪闺蜜上医院抽血化验,这个月,已经是第二次了。
“你要不要也抽一管血,化验一下?”她巴巴地看着我,一脸认真地对我说。
我摆摆手,拒绝了她。
闺蜜的孩子被巨细胞病毒感染,病了3个多月一直不见好转。
“你说,是不是因为我感染了巨细胞病毒才传给孩子的?万一有病毒我怎么办?”她的眉头一下子簇在一起,红了眼眶。
我有些许尴尬,不敢直视她的模样,只是拍拍她的肩膀,安慰道:“不会的。”
想了几秒钟,她忽然一个机灵,直了直身子说:“也可能是我妈,她总照顾孩子,我让我妈也检查一下。”闺蜜立马去掏手机,我按住了她的手,顿了顿,有些为难地问她:“那个,要不要去看一下心理医生。”
空气仿佛静止了2秒,闺蜜用鼻息,叹了一口气,然后用她瘦得像爪子一样的手在包里翻了翻,掏出一瓶抗抑郁药问我:“心理医生那儿,能配药吗?我吃这个没用。”
原来闺蜜知道自己的情况啊。
1、
我和闺蜜是小学同学,我们名字相近,高矮一般,开学第一天还被老师误认为是姐妹。
我八岁的“姐妹”留着厚厚的齐刘海,扎两条高高的麻花辫。她的眼睛特别好看,滴溜溜的,像两颗水灵的葡萄,长得像王心凌,也像《延禧攻略》里明玉的扮演者。
闺蜜从小招男孩子喜欢,小学时就有人给她递情书。那时候,我俩总爱一起躲在操场的角落里偷偷看她的情书。她每次都会羞涩地问我,男生对她是“喜欢”还是“爱”。我就拿出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本事,逐字逐句给她分析,帮她指点迷津。
初中时,我们分在不同的学校,她写信告诉我,1500米跑了全校第一,只是刚到终点就一个踉跄跌进了他们班草的怀里。这个班草大概也是喜欢她,居然顺势一个公主抱,一路把她抱回了班级,当时全校都炸了。我收到信以后,兴奋得不得了,直接一个电话打过去:“快点拿下!”
到了高中,她和班级里家庭条件最好的男生上演了“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戏码。我陪着她给他们家的“霸道总裁”挑选各种衣服,“霸道总裁”爱用偶像剧的口吻对她说:“这么便宜的衣服,如果不是你买的,我才不穿。”
大学时,她又爱上了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她说,主席遇事沉着稳重,只要有他在,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安排得妥妥当当,很让人安心。我又出了一把馊主意:“收了收了。”
我知道她的每一段恋情,喜欢给她做狗头军师,她也特别争气,指哪打哪,总能一举拿下。
2、
后来,被她收下的学生会主席成了她的丈夫。婚后的闺蜜,在我眼里挺幸福,她的丈夫把她当女儿养,不用做饭,不用做家务,晚上走黑路包接送,每周吃多少水果,每月买多少衣服都有规划。
可闺蜜不满足,她说自己过惯了随性的生活,一规划,反而束缚。
但生活毕竟是相互磨合的过程,久而久之,她也开始收敛心性,过起了有规划的生活,而她婚后最大的规划就是——备孕。
谁知一备三年,毫无动静。她婆婆实在有些坐不住,旁敲侧击地说:“你结婚那年,奶奶家抱来的猫都生第三胎了。”
比起婆婆的旁敲侧击,她妈妈更直接了当:“怎么一直生不出。”
除了家里催得紧,闺蜜还跟单位一个同事暗自较劲,看谁先怀孕。先怀孕的人,意味着可以更加名正言顺地请假。
对闺蜜而言,生娃已不单纯是诞下爱情的结晶,而成了一场比赛,丈夫是战友,对手是悠悠众口,她在世俗观念这条跑道上,努力奔跑,想要早日赢得这场比赛。
眼看自然受孕有困难,闺蜜就开始和丈夫一起尝试中西医结合。每天早上测体温,画曲线,算日子,大半年里两个人喝下了一个水缸的中药。
而结婚多年,一直坚持丁克的我,充分发挥了垫底的优势,成了她备孕路上最大的安慰。
她时常和我抱怨,怀孩子不容易,还给我举了不少胎死腹中的例子。有拍结婚照衣服太紧闷死的;有怀孕六个月才发现畸形引产的;还有怀一个掉一个怀两个掉一双的。简直是在给我传播胎儿的100种死法。
果然,“孕妇效应”起了作用,怀孩子在她这里成了天大的难事,难到匪夷所思。可是明明我身边未婚先孕,四十多岁顺利生产二胎的大有人在,哪里就难了?
3、
去年夏天,我们一起去澳门旅行。刚到目的地,闺蜜就神秘地和我说:“我好像怀孕了。”
我懵了:“你怎么知道的?”
“有点见红了,快帮我去买个验孕棒”
我拿了钱就出门,在人生地不熟的澳门帮她找药店买验孕棒。
回到酒店,她拿起验孕棒,说了一句“保佑保佑”就冲到厕所里。一两分钟后,她在厕所里大叫:“我怀孕了。”
她赶紧从厕所出来,把验孕棒交到我的手上,然后马上爬上床,盖好被子躺在那里,看着天花板对我说:“帮我去买点安胎药吧。”
我更懵了。虽然我也是女人,可没有怀过孩子,完全措手不及。
闺蜜把要买的东西摘给我,让我帮她去药店买齐这些东西。
我彻底懵了,人家来澳门看大三巴牌坊,买杏仁饼和雪花酥,我拿着小单子奔走在澳门的药店帮她买安胎药也是醉了。
我的旅行彻底泡汤了,因为害怕胎儿不稳,不敢洗头,不敢洗澡,不敢久站,更不敢走动,闺蜜之旅变成了安胎之旅,我在澳门的酒店,实力陪她躺了五天。
在澳门的时候,我虽然百无聊赖,可闺蜜并没有闲着,而是远程联系国内中医帮她配好了安胎药,让她丈夫去取。
等到回去那天,刚下飞机,她就连忙坐进车里把煎好的安胎药一饮而尽。
4、
这一胎终于稳了。
预产期当天,我去医院看了她。她反手撑在床上,面色红润,表情狰狞,活像个球。
“是不是很痛?”
“痛啊,好像有人要撬开我的骨头”
闺蜜一直很瘦,一直想增肥,我逗她说:“肚子那么鼓,你终于增肥成功了。”
她看着我,脸上露出了又想哭又想笑的表情,看着她表情管理失控的样子,我哈哈大笑。真的替她开心,结婚五年,生孩子就像戴在她心头上的紧箍咒,只要催生的人时不时地念一下,她心里就翻江倒海。
我回去不到四个小时,她就生了一个儿子,母子平安。
月子里头去看她,真是胖了不少,儿子特别像她。她悄悄告诉我,生了儿子家里头开心,不过比起生儿子,自己胖了她更开心。
5、
可惜,生孩子的幸福,她只享受了3个月。新生儿的身体上突然出现了血点子,把她吓得半死。赶紧抱着孩子去检查,医生说新生儿因为血小板低下,引发了内出血。
“为什么会这样?”
闺蜜哽咽:“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血小板低下。要打针、吃药、每周复查。”
一个月下来,孩子的病情没什么好转。
闺蜜心急如焚,和丈夫一起带着孩子往上海赶。
她在火车上哭着给我打电话:“孩子的眼睛都出血了,会不会死,我怎么办?”
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安慰她,我和她一样无力。
医院里,3个月大的新生儿被强行按住,穿刺、抽血,哭得歇斯底里,闺蜜也跟着一起稀里哗啦地哭。
上海的医生的说孩子的病和巨细胞病毒无关,就是免疫力不好造成的血小板低下。只要每个月都打针,不让血小板低到引发颅内出血就没事,长大了就会自愈的。
“长大了是多大?”她没有从医生那里得到答案。
闺蜜在血液科看到了很多患病的孩子,有的无精打采,有的奄奄一息,她给我发了一条微信:我想让我的孩子解脱。
我赶紧回她:这条命是他的,不是你的,别傻了。
回家以后,闺蜜想想两个医生说法不同,又焦虑了起来。西医不成就看中医,闺蜜又抱着孩子火急火燎地去看中医,拎了一大包中药回来。
天哪,三个月大的孩子,根本一口中药都灌不进去。一把药拿近,他就挥拳蹬腿,大哭大闹,小脸涨得紫红,两个大人都按不住。每次药灌进去了多少不知道,可最后都是大人小孩一起抱头痛哭。
这次中西医结合不起作用了,闺蜜像失了魂,每天都在百度上寻医问诊,寻求安慰,偶尔也找几个偏方向给孩子试试,可孩子的病还是反复无常,不见好转。
久而久之,她一见孩子就觉得没得救了,忍不住痛哭。她带不了孩子了,让丈夫把孩子抱去婆婆家养着。
6、
“你帮帮我吧。带我去看心理医生。”闺蜜在微信上向我求救。
“好,我帮你约。”
“多少钱一次?”
“一次600,十次5000。”
闺蜜久久没有回复。我知道她经济压力大,自从生了孩子就没有再去上班,断了收入来源。现在孩子又送到婆婆家养着,还请了保姆24小时照顾。
闺蜜想见孩子,母子连心让她天天忍不住哭,可一见孩子,想到他的病,也哭。
过了几天,闺蜜问我:“明天能不能先帮我约一下心理咨询师,只是聊聊,不收费的那种。”
我明白,只是聊天,并没什么用,但我不敢拒绝她的请求。
第二天,我特意提早到那儿,在外面等她。不一会儿,听到她有气无力地叫了我的名字,我循声望去,阳光底下,她简单扎了条马尾,露出高高的额头,驼着背,眯着眼,瘦得像根营养不良的黄豆芽。
我带她去见心理咨询师,一坐下来,一句没说,她就默默地拿出纸巾,开始擦眼泪。他们在个案室里聊了一个多小时,出来以后,她的脸更肿了,我没有多问,就送她回家了。
“我知道是我不好,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办。”她在车里和我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话。然后一路沉默。
我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沉默。
7、
我忍不住问我的心理咨询师朋友:“是不是她儿子的病好了,她就好了?”
“不一定,凡事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没有单一成因的。”
“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心理年龄小,不愿意自我成长,承受不了风浪。”
我有一些诧异,一直以为她儿子久病不好是她产后抑郁的主要原因。可仔细想想,儿子生病是这个家庭共同面临的一场挑战,相比于她的焦虑,她丈夫就乐观很多,他认为只要每个月去打一次针,长大了自然就会康复,这根本就不值得担心。
可对闺蜜来说,这是她过不去的坎。她卯足尽去生孩子,长期的焦虑已经使她精疲力尽,好不容易有了孩子,刚刚实现了圆满,不过三个月又再次破灭。生个孩子对她来说,如同经历了心理上的过山车,大起大落。可他的丈夫却似坐了一趟旋转木马,虽有高低起伏,但也稳如泰山。
当一块石头丢到小水潭里,小水潭觉得自己遭遇了惊涛骇浪;可当一块石头丢到大海里,大海只是泛起了层层涟漪。
石头,总是会不停地掉落,是做小水潭,还是做大海,结果截然不同。
8、
猛然之间想起小时候,每次有求于同学,都要先背一段语录:“正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突然开始反思,过度提供依靠,是不是也是一种伤害?让人只能外求获得肯定,却无法实现自我成长。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当年,没有情书、没有公主抱、没有“霸道总裁”的人设,没有令人安心的学生会主席,没有我一直做她爱情的参谋,她是不是还是一样会爱上他们并努力追求?
如果她的先生没有当她女儿养,而是把她视为一个成熟的太太,是不是就会尊重她的想法,不再为她规划每周吃多少水果,每月买多少衣服?
如果她的身边没有催生的噪音,她是不是还会尝试中西医结合,还是顺其自然,享受夫妻之爱,真正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满怀喜悦地迎接这个孩子,无论他怎么样?
可是人生哪有什么如果,只有她独自承受着产后抑郁的现实。
我们无意伤害她,只是,是不是一不小心成了她产后抑郁的共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