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玛雅天赋能量解读师 敏小姐
今天聊下关于“标签”。
昨天在高铁站去买车票,看到了下面这番景象:
售票处开放了三个窗口,其中两个排起长队,另一个窗口只有几个人。而且就算那边人很少也没有在这边排长队的人过去。
这是为什么呢?
走进排了比较少人那个窗口,我们可以看见上面的指示牌上写着:
军人依法优先/重点旅客窗口/商务座优先
所以很多人看到这个标签都自动的觉得被筛选了。
但这个窗口是不是真的不办理普通旅客的业务呢?
当然不是了,我就不属于上面三个类别,但在这个窗口办理了改签的业务。
所以这就是标签对人的引导作用到底有多大的一个很好的事例。
在百度上看到一个实验,是心理学家克劳特做过的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对应地,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献得要少。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贴上一个标签后,就会自动朝向这个标签方向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个标签暗喻的方向。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所以当大家看到自己即不属于军人,也不是重点旅客,也不是商务座客户的时候,就自动把自己归在了其他类别中。
既然标签的引导效果这么好,我们该怎么来主动应用它呢?
第一招,贴个标签聚焦注意力打造爆款。
我有一次去一家路边的小馆吃个简餐,找位置坐下抬头一望菜单,瞬间蒙圈,不知道如何选择,左右一看跟我一样在内心激烈的做选择题的还有好几位。一问店主,你家什么是招牌呀?答,都好,看你喜欢。时间再度沉默,数十秒后艰难的做出了决定。
也许这份菜单你在很多小馆也看到过:
但如果你看到的是这一份,你会如何选择呢?
怎么样,当第一眼见到这份菜单的时候,你有没有跟我一样眼里只剩下点赞的手和右排的红字,然后眼神不自觉的找到跟自己最匹配的那个词。而其他没被翻牌的瞬间都像后宫三千佳丽被淹没了。
再跟大家解析下被翻牌子的这几位后妃,之所以被翻其实朕各有用意。从客户接受度考虑,这几个菜都是大江南北人气王,都爱吃,比如西红柿鸡蛋,烧菜届入门级菜品,很多男生给女生烧的第一盘菜就是这个(反过来也是),还能能引起食客的情感联想。从成本考虑,西红柿、土豆、茄子,豆腐的成本都很低,但是重点是量大,显得分量足。所以外卖王必须颁给土豆君,这样顾客拿到分量大吃得饱自然好评少不了。再从营业额考虑,总要有一款高产值产品吧,所以推荐了大排,红烧大排提前可以烧好,只要摆盘浇汁就好了,高效又高值。所以土豪最爱吃,花个10元20元就有了土豪的感觉,这增质感UpUpUp增加。
小小一份菜单,巧妙的运用了标签的引导作用。这样的方法可以用到各行各业。如果你是做化妆品的,那代销的品牌里有没有那么哪怕一款是可以完胜其他很多品牌的“热销款”,比如多年前的屈臣氏的卸妆液。如果你销售的是服装,有没有一款是非你不可的款,比如burbbery的风衣。
标签化的运用,除了用于商品,还可用于
我们自己。
第二招,打造个人品牌。
这几年流行的爆款培训课程,个人品牌打造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什么是个人品牌?简单说就是把个人当成商品来营销嘛。发掘个人商业价值,打造个人商业获利模式,形成个人的品牌效应。
个人品牌打造的第一步就是贴标签。
世界上人那么多,你有什么特点,什么不一样的天赋才能?什么可被记忆的点?比如我最早给自己贴的标签就是【每年阅读百本的阅读达人】,真不是说这件事有多厉害,而是能做到的人不多,显得我特别。那后来遇到很多人也能做到这件事的圈子,就不稀奇了,我又给自己贴了个标签【玛雅天赋师】,懂玛雅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又不算什么了,我又开始作为【职场玩家】来分享商业职场升级打怪的故事了。所以现在我拥有了【阅读达人+玛雅天赋解读师+职场玩家】的组合标签,我把他们都汇集在【敏读】里呈现出来。现在看来,【敏读】就有点个人品牌的雏形的意思了。
在我还没有做到每年阅读100本书的时候,我就给自己贴在了这个梦想标签,结果很多遇见我的人都觉得我在阅读上很擅长。然后我自己因为有这个标签也督促自己坚持在阅读这件事上发展。
标签化影响的不仅是外界对你的印象,还有自我的暗示。
同理说到前面的盖浇饭,也许你在开馆子的时候还没有自己真正的拳头产品,但因为你的有意识推荐,让你在西红柿,土豆,豆腐,大排,茄子上的采购量需求变大,因此拿到更好的采购价格降低了成本。结果,这几款真的做实了标签身份。
但有人会问,这样会不会“被”标签化了?
之前在上形象课的时候老师提到提到,每个人虽然有不同的形象类型,一开始的时候可以聚焦打造一种型出来,后期随着自己的驾驭能力提升,气质变化,可以尝试多种风格。
所以,被标签化又如何,总比没有标签好。有了一个标签还是可以更新和增加新的的标签。
第三招,打造多层级的产品结构。
我们给一些产品贴上个便于识别的标签,而那些没被特别“标签”的产品,在“标签”产品的衬托下反而拥有了“特别”这个隐形的标签。多层级的立体产品结构就形成了,比如讲到日本代购,网络上流行的不仅有一份“人气第一”“人人都买”的购物清单,还有一份“你所不知道的日本本地人都在用的”的购物清单。就从不同侧面突出了不同产品的特色。
标签化的产品更加有成为流量产品的潜质。在标签化产品的带动下往往会有一些跟随产品会被一并稍走,带动了整体的销售。
我把主动应用标签效应的做法称之为
标签商业思维,
不仅企业主打造产品,个人打造个人品牌,就算普通上班族也应在自己的工作中总结过往的工作经历,善于给每个阶段的业绩贴个便于记忆和传播的“标签”,体现在自己的年终总结和工作汇报中,也定会让你在老板同事间形象瞬间提升数个纬度。
好啦,看到了这么多被标签化的好处,我们来检视下自己的企业的产品,自己的工作业绩,包括我们自己本身,你有给他们精心包装一些“标签”么?
在最后,也想跟从事公共事务的伙伴提个建议(绝对不是吐槽),咱公共场合的标签识别可以写得清楚些么?
另外,你在生活里有遇到哪些不便的指示被误导的欢迎留言我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