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关系,是遇事不责备,互相鼓励走出困境。
当事情发生时,一味地责备不仅不能挽回损失,反而有可能激化矛盾,让另一半更加懊恼。
酿成大错的人本来内心已经非常内疚难过,如果对方不体谅不原谅,继续责备说教,那么就可能在不幸的基础上雪上加霜。
责备一出口,就意味着伤害。
夫妻关系的杀手,有时候并不是出轨、家暴,而是在我遇到困难时你没有帮一把,在我痛苦难过时你依然在不依不饶地指责。
如果此时,对方能够及时安慰,则会掌握主动权,立即投入到一种积极的情绪中,让另一半深受感动并愿意和你一起重新修复损失。
在对方犯错时一味地责备,不仅不会让他深刻认识到错误,反而更容易激起他的攻击欲,让他感到自尊受挫,竭力为自己辩护。这种争执只会让对方离自己越来越远,对解决问题并没有什么益处。
有的人还会因为指责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对另一半失望憎恨,陷入对方并不能感知自己有多痛苦的深渊中。
西方有个说法叫Proactive Behavior,被称为“前摄行为”。指的是遭遇困境时,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牵制,能够成为情绪的主人,遇到困难时具有前瞻性,采取先行一步的行为立刻掌控局面。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对夫妻婚后育有一个男孩,因为母亲的一时疏忽男孩误食了药物不幸身亡。父亲见到悲痛欲绝的妻子时并没有一句责备,而是搂住妻子对她说了一句:“亲爱的,我爱你。”
故事中丈夫的行为,就被称为前摄行为。
孩子的离去对于妻子而言已经痛不欲生,丈夫的指责只会加剧妻子的痛苦而不会起到其他任何作用,孩子不会死而复生,悲痛也不会因为指责而减少一分。
如果能够拥抱对方,彼此温暖,互相鼓励着走出困境,才是最理智的选择。
就像杨澜曾说的:在最无助和软弱时候,在最沮丧和落魄的时候,有她(他)托起你的下巴,扳直你的脊梁,命令你坚强,并陪伴你左右,共同承受命运。那时候,你们之间的感情除了爱,还有肝胆相照的义气,不离不弃的默契,以及铭心刻骨的恩情。
前摄行为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同样适用。
当对方做错事,或者没有达到自己要求时,另一方可以控制情绪,不立即责备,选择宽容和理解,就会让夫妻关系更加和谐美满。
孩子生病,丈夫责备妻子照顾不周;
丈夫应酬醉酒,妻子责备他没有分寸;
碗洗得不干净,衣服熨烫得不平整,臭袜子随便乱扔……
每天充斥在婚姻生活中的指责、抱怨、不满,在不知不觉中消耗着彼此的耐心和关心,曾经的欣赏、爱慕和激情在磕磕碰碰中消失殆尽。
巴尔扎克说:夫妻间是应由相互认识而了解,进而由彼此容忍而敬爱,才能维持一个美满的婚姻。
家庭不是论对错的地方,如果能将责备放下,不纠结对错,得理依然饶过对方,遇事学会心平气和地思考并一起努力解决问题,那么你就会慢慢发现曾经疲惫无趣的婚姻生活在逐渐焕发光彩。
蒙田说,美满的婚姻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不幸的婚姻无异于活着下地狱。
人人都羡慕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杨绛曾在《我们仨》中写到:
在我住院期间,钟书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我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
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
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他感激之余,对我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都修好。
钟书叫了汽车接妻女出院,回到寓所。
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我吃。
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
钱钟书的动手能力弱,每次损坏东西后杨绛都不会指责他,而是每次安慰他说不要紧。
她的宽容和体贴,不仅没有培养出一个好吃懒做的丈夫,反而让丈夫感激不已,更加积极地为妻子洗手作羹汤。
人其实有一个强大的能力就是,选择放弃得理不饶人这个行为。
更何况夫妻之间根本没有最正确的理,只有最真的情。
试着放弃无休止的责备和抱怨吧,多抱怨一次,就少幸福一次;多责备一次,就少快乐一次。
当他犯错时,试着拥抱他;当他做错时,试着说没关系。
毕竟现在的我们,在外已经刀枪剑戟,在家请多一点原谅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