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既然上文笔者从其主要事迹推断叔仲带(昭伯)就是襄公末期至昭公初年的大宗伯,那么他又是如何拥有这个身份的呢?
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其所来自的家族“叔仲氏”都经历了什么:
……仲以君命召惠伯。其宰公冉务人止之,曰:“入必死。”叔仲……弗听,乃入,杀而埋之马矢之中。公冉务人奉其帑以奔蔡,既而复叔仲氏……(左传.文公十八年)
此为公子遂之“杀嫡立庶”(前609),叔仲彭生(惠伯)死难。好在其宰公冉务人努力保全了家族,所以叔仲氏仍然得以生存在鲁国,只不过失去了卿位。
叔仲彭生有子叔仲亥、叔仲皮、叔仲衍等在宣公、成公之世都得以幸存,到了叔仲亥之子叔仲带这一代,鲁国已经是季、孟执政,对于曾经公开反对过东门氏的叔仲氏还是颇有照顾的。于是身份为“隧正”的叔仲带抓住机会,积极向季氏靠拢:
……南遗为费宰。叔仲昭伯为隧正,欲善季氏而求媚于南遗,谓遗:“请城费,吾多与而役。”故季氏城费……(左传.襄公七年)
此为鲁国受到上一年莒人灭鄫(前567)刺激,决心在东部加强费邑的防御。按照当年的轮换规律,并非由季氏自己负担,而应由司徒仲孙蔑、司空叔孙豹统帅的左军负责筑城。当时叔仲带所担任的“隧正”一职负责在“郊”动员劳役参与工程:
……使华臣具正徒,令隧正纳郊保,奔火所……(左传.襄公九年)
参考同一时期宋国发生大火时候动员救灾力量的分工,司徒负责动员国人也即“正徒”,而相对应的隧正就负责把都城周边耕种的劳动力也即“郊保”组织起来去着火的地方救援。因此隧正大致相当于司徒的助手少司徒的级别,属于诸大夫中负责人力资源调配这一较为重要的职务。叔仲带此时正是主导此次筑城工作的司徒仲孙蔑的属官,利用其担任的“隧正”这一职务便利尽可能多地动员力劳动力,于是费宰南遗建议季武子利用东线吃紧的机会实现了为费邑构筑一套比较坚固的城池的目的。而叔仲带正是从此实现了与未来即将执政的季武子及其主要家臣建立良好关系的目的,从而为其进入卿序奠定了基础。
不过《经》、《传》没有记载叔仲带成为大宗伯的具体时间,也没有说明夏父氏失去这一职务的前因后果。我们只能大致推断在孟、季作三军(前562)这一年,也即叔仲带求媚于南遗并“善季氏”之后的第四年,其已经取代了某位夏父氏成员而成为了大宗伯:
可见鲁国六卿至此已经完全由季、孟体系控制,尤其是臧氏、叔仲氏和子叔氏作为季、孟的利益共同体也被纳入了这个小圈子。而相对应的,鲁国新建的三军将、佐配置将重新调整如下:
如表,叔仲带此时成为季氏统帅右军之佐,正式进入了季氏掌控的政权核心。当然这个安排还有一步后续的妙棋,也即当年迈的仲孙蔑去世、季孙宿接任正卿之后,三军将佐将会进一步调整为:
如表,对比起八年前,叔孙豹从左军将提升为右军将,而其佐从子叔敬子变成了叔仲昭伯。无论是叔老还是叔仲带,其实都来自与季氏有紧密利益关系的家族。因此叔孙豹始终受到掣肘,其行动也无时无刻不在季、孟的监视之下。
由此可见季、孟对叔孙豹的复杂态度:一方面非常依赖其外交才能,希望凭借与其同为“桓族”的关系加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基于“叔孙侨如之乱”的教训,又对其深厚的齐国背景不能完全放心,始终安排各种力量暗中进行牵制。而叔仲带则凭借与季、孟建立起来的裙带关系则恰好发挥了这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