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上学期,是我读书最多的一段时期。
那时候,现实生活过得不遂人意。对专业课程失去了研究的动力,又没有其他喜欢的专业,所以决定了不考研究生。恋爱已到了疲乏期,愈发觉得彼此已没有那么相爱,提分手他又不答应,就这样维持着。跟家里方面,暑假时因为男朋友(现在早已是前男友)问题引起的跟姐姐的吵架,一直没有完全和好。总之,那时感觉生活充满bug。
于是,似乎是逃避似的,我开始疯狂读书。
为了逼迫自己从纷扰的现实中把心沉下来,我选择了一本又厚又不那么容易读进去的书——《岛》,也是那一段时间炒得相当火的一部书。遇到比较长的人物名字,我就在心里默念几遍,再次遇到时,我就努力回忆前面情节中这个人发生了什么事情,边继续读边回忆前面的情节。这样,读完时,我再稍加思考,整部书的发展脉络很容易就能整理出来了。这是我对于把握全局时采取的方法。对于一些精彩的段落和情节,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会停下来摘抄,而是先把页码记下来,然后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段落或情节的大意,找专门的时间进行摘抄,还可以再回味。此外,有几个刻画得很饱满人物形象,我会把书中描写他们的语言摘抄下来,自己也会尝试着对他们的形象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这本书开启了我那一段阅读时光的大门。我很清晰的记得,那个夏天很热,我租的房子里暑气难耐,我就跑到学校的考研教室里,整个教室多则五六个人,有时加我就两三个人,风扇吱悠悠地转,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我感觉很凉爽。
接下来,我迷上了日本文学。先是读了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读第一遍时,完全被案情所吸引,想要知道石神是如何瞒天过海的。当我看到答案时,我发现,故事的巧妙之处、前面精心设置的铺垫,我都错过了细细体味的机会。我想二刷,刚看了几页,我的兴趣又被他的《白夜行》吸引了去。
《白夜行》的阅读状态跟《岛》有点相似,精读的过程其实对理解作者有更好的帮助,各种铺垫、作者的用意也基本可以揣测出来。看完之后心情很复杂,感觉生活是绝望的。其实《白夜行》本身就是东野圭吾“绝望三部曲”之一啊,对心情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然后呢,我又开始了《放学后》。印象很深刻的是,网购的书是下午到的,晚餐过后八点我开始看,看完后,然后做笔记,然后发了个朋友圈感慨了一下,到凌晨3点。其实,我想说东野圭吾的小说,很多都是那种让人看得欲罢不能的,看了就像看完。这本看得又比较粗了。
在东野圭吾的影响下,我又接触其他日本小说家,接下来选择的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讲真,我感觉这本书我仅仅理解了五成,一是读的时候比较粗,书中有大篇幅的情景描绘、人物描写,我都没有认真体会,当时的我更想读的是故事情节,是对话。一是在后来看一些书评的时候发现很多细微的地方我都没有思考过,包括有些观点采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直子和木月的行为等等。
再后来,我读了《失乐园》。其实,日本文学,普遍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避讳性,甚至,有些描写可以作为性指导书。《失乐园》,即使没读过的人,也能知道它的大概情节。很多名著,知道梗概跟亲身读过,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读书不是为了装逼,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感受。
读书对人的影响,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是短期的,又是长期的。即使是因为逃避,那一段时间我让自己沉迷在书籍的世界中,但毫无疑问的是,那是一段充实而有意义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