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7岁大的孩子,当别人同时拿出5毛钱和1块钱,让他去拿,孩子都会选择5毛钱。于是,大人们就觉得孩子傻,竟然不知道1块钱比5毛钱的面额大。
有一个外地来的人听说你这个小孩,他不相信真有这么傻的孩子。于是他找到了孩子,同样拿出5毛钱和1块钱让孩子选择,结果孩子真的选择了5毛钱。
外地人觉得不可思议,问孩子:“难道你真的不知道1块钱比5毛钱能买更多的东西吗?”
孩子小声地说:“我当然知道了,但是如果我选择了1块钱,以后就没有人跟我玩这个游戏了。”
这个故事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当初我读这个故事时,只知感慨孩子的机智。许多年过去了,再读这个故事,终于感悟到真正的“傻”是没有心机没有情绪的。
就像故事中的5岁小男孩,他”傻”的初衷,只是为了能始终有人与他玩游戏。也许有人质疑,难道这不算心机吗?
5岁的孩子,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充其量还处于“社会需求”的层次,是出于社交需求的本能。但他的这种毫无心机甚至心甘情愿的“傻”,在成人眼里,让他获益颇多!
很多时候,成人的确该从孩子的身上学习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习孩子的纯真、坦然!
装傻的处世之道,几乎人人都有耳闻,但世间还是高谈阔论的“聪明人”更多。
因为装出来的傻,只用来应对一时的场景。装傻更多时候是在为自己谋利算计。装傻不会有稳定的情绪,随着情节的推动,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随时都可能触发原本面目。
郑板桥有“难得糊涂”一说,励志言论提醒我们“适当迟钝”,所以就有了“装傻”的言辞。
与其装傻,不如修身养性,磨练自己静心忍耐的心性;与其装傻,不如让自己保持童心,少一份烦恼,多一份欢乐;与其装傻,不如,开阔自己的心胸,少一分算计,多一份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