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普尼克的视野可以放得更大,可以让我们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童年这件事。
书里的第二章,谈到了人类的童年比起其他物种的童年期更加的长。在漫长的童年中,就给了我们大脑可塑性。试想,一种物种刚出生的时候,大脑就已经成型,做的事情就已经固定,那么就不会有什么创新,而这种物种也不会进一步的变化很大。
本书的翻译者都是国内厉害的教育学者们,但是我看起来还是有些吃力,又可以说是我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所以读起来不那么顺畅。我们一个人来到世界核心是适应能力,即适应改变本身。我们用我们的五感来适应这个世界,眼睛看,耳朵去听,手去触摸,鼻子去问,舌头去探视。无疑都是让我们在适应这个环境。可以环境是不断的在改变的过程中,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也是要去适应改变的。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换。天气的变化,地壳的变化,一切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中。从这个视野来看,我们学习的知识不过是人类智慧中很小的一部分,反而学会好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更加的重要。当一个孩子不断在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就已经进入了学习的状态了,他在学习周围的变化。
我前天手被割伤了,豆豆龙看到我的手的时候,一眼就问:你的手怎么了。这就是观察到了变化。
回到适应能力这块,在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灵活的学习,适应新环境,改变社会结构的能力,这些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即使教养模式不是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关键。昨天我在备课的时候,用了赵昱鲲老师将黄金圈运用到孩子行为问题上。内核是依恋模式以及自我的观念。当我们发现一切在外行为不过是内核的表现,那么我们在引导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会更加清晰我们要做什么呢?依恋模式,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我们这辈子面对各种环境变化的时候内心的源泉和动力。李欣频老师在一次访谈中也谈到,她很小的时候就在思考我是谁,我来到这个地球的目的是什么,有个好朋友也是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对于自我的探索是人一辈子都在做的事情。
作为父母,行为问题的纠正固然很重要的,但是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我们是否帮助孩子这个“我”很好的成长就是我们一直需要放在首位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