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这是个人写作观。
最近“写作变现”很火。我报了一个网课,注册了一堆平台,研究了两天各类“干货”和“爆款”文,挺失望的。
就像高中时代,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背下高考满分作文,还煞有介事地总结作文模板,告诉你按这个“套路”写就能得高分,那样的失望。
我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靠语文成绩活着的,中学时代的大小考的作文经常成为全校爆款,中高考全靠作文拉分,从来没套过范文模板。
文学社从初中一直混到大学,日记、笔友、Blog、人人网,我也与时俱进地都开过个人账号,主要用于写作。毕业以后拼死拼活也要成为文字工作者,最终如愿成为一名编辑。
阅读和写作,对我来说其实不是“梦想”,而更像是陪伴。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自然。我这人又比较怀旧,这么多年一直恪守着非常传统的写作规范,乃至写作道德。
所以当我研究了一堆百万+,十万+的爆款文标题,以及“零基础写作班”之后,那感觉就像是,把自己多年的好友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推出去卖钱。
刘勰说文学创作要“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韩愈说“不平则鸣”。而现在流行的所谓“写作”,大概都是在“为钱而造文”。
我知道,互联网时代浮躁而功利,充满了一夜暴富的神话,大家都在楼顶上等风来,希望自己成为最先被吹起来的那只。写作领域也不例外。进入碎片化阅读之后(微博、微信不再提供类似博客的功能),文章变成了“段子”。太严肃的东西没人看了,大家上一天班,都挺累的。
大二时,学校邀请当时一位有名的财经记者来做讲座,谈写作。到了观众提问环节,有一个同学问“请问老师,怎样能做到不大量读书又写出好文章?”那位记者说,不积累,不可能。
其实我不想批评现在流行的写作态度和趋势。谁不想挣钱呢?谁的生活容易呢?大家不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千斤重,不敢病也不敢死。谁知道还有没有下辈子呢?曹雪芹写出了那么伟大的《红楼梦》,最后不还是穷困潦倒么。
当然“写作”不仅仅是文学创作,不一样的文体有不一样的风格和作用,这是两千年前陆机的《文赋》里就指出过的观点: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我个人更喜欢非虚构的写作,因为我缺乏想象力,没有那么多的脑洞。我只能从生活里、书里、电影里,感受到了“情”,感受到了“不平”,才觉得自己“有权利”来写。
我试着在简书上更新了几篇文章,同样陷入了刷点赞和阅读量的焦虑中,也观察到了一些操作套路。我觉得这种“变现”方式不是我喜欢的,因为它违背我写作的本心。
大概我以后会采取“佛系”的写作,我还是会读书、看电影、看剧、旅行、观察、吐槽。我写我想写的,你选你想要的,如果碰巧觉得我还不错,关注了或者点个赞,那非常感谢你。如果有命题作文或者有明确主题的写作项目,我也很愿意参与。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