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凯文-凯利提到,亚洲时代即将到来。他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左右世界发展的两大力量。
经过较长贫困时期的亚洲国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产阶级。他们趋于成熟,其中已经出现了相当富裕的群体。这些人在作者初次造访时还住在窝棚,再见时已经坐拥了豪宅。
凯文凯利说,因为他经常在亚洲各国旅行,有很多亲身体验,所以对亚洲的未来有十分乐观的看法。他最早去的是中国香港和台湾,还那还是在1972年,同年他又去了日本和韩国。见证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从无到有,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国和印度也是他很早就开始定期前往的国家,他在这两个国家度过了很多时间,一直关注着坐拥数十数亿人口的国家的变化。
当他看到这样的亚洲后,心里产生了一丝不安。因为他非常担心美国现在的做法完全没有出路。美国可以算是世界上的一个特殊存在,它是超级大国,还不断充当世界警察的决策。这一切都是特朗普能够当选为总统的原因。美国人完全没有意识到亚洲崛起是既定事实。美国遥遥领先世界各国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他们在情感上对此十分抵触,他观察了中国、印度、韩国、越南等国,这些国家还在持续发展。虽然他们可能到下一代人才能完全全面的进入现代化,但是在很多方面已经比欧美国家实现的现代化领先很多。
他之所以定期前往中国和印度,原因之一就是想亲眼见证这每一步的发展。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加在一起有28亿,仅这两个国家就占到世界人口的1/3,大约是美国人口的十倍。单从人口素质上看,中国和印度对世界的影响力就已经超越了美国。
他们如何对待能源公害,二氧化碳排放,全球变暖气候异常,这些都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而且其影响注定要超过美国。
他说和个人主义相比,东亚文化更注重社会契约。经过凯文-凯利多年的观察,发现亚洲各国在一个问题上整齐划一的和美国存在巨大的差异,那就是对待隐私的态度。
在美国共和制的界限非常明了,但在亚洲,特别是在东亚各国这一点比较模糊。比如外人可以不经允许进入你家的前院,而你还不能把他轰出去。此外在工作的时候,大家都会开着大门,里面做什么都看得一清二楚。生活中大家也习惯敞开着门,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到你在家里还做着饭和干着其他的活。大家对这种生活方式习以为常。
如果说文化层面还有哪些不同,那就是亚洲文化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东亚文化中相比个人主义人们更加注重社会契约。当身处其中时,他就更能感觉到这一点的必要性。
凯文-凯利预测未来的中国经济,会像美国预测的那样拥有绝对的优势。他说不敢说百分之百确定,但是他认为有极大的可能。
比如中国的大型企业应该会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有人认为这都是因为企业背后是国家的支持。但是凯-文凯利说,中国政府与企业的纽带十分紧密。但是主要还是因为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才能借着发展势头成功进军海外。更何况这些大型企业的领导本身也是商业精英。
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一定会开发出下一个iPhone,开发出从欧美到发展中国家每个人都想拥有的产品。这个产品可能是智能眼镜,可能是电动汽车。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产品,但一定是中国人设计和创造的品牌。
比如如果某个中国企业可以开发出高品质,高性价比的智能眼镜,掌控AI技术和信息技术,那么该企业就很有可能成为美国苹果公司这样规模的知名企业。
他说在中国有一个和美国硅谷地位相当的城市,那就是深圳。这里聚集了众多初创企业,城市活力源于外来人口的能源能量,美国市场的活力其实也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过去两三百年间,很多人都缅怀着梦想飘扬过海来的美国。包括他在内,现在大多数美国人都是移民的后裔,不同种族之间的通都开始通婚。催生出新的观点和文化,形成了美国特有的多元文化,这些就是美国所以可以快速发展的动力
其实在中国的土地上,也在发生类似的变化。外来人口充满了动力和活力,他们其实就是国内的移民。中国疆域辽阔,在众多的民族和几百种语言,云南省的村落里的方言,上海人完全听不懂,哈尔滨和广州的居民之间也完全不是一样的女人。中国虽然在文字上基本统一,但口语方面千差万别。
如今这些人来到了同一个城市,一个来自甘肃农村的小伙子,买了一张单程票来到深圳工作,旁边坐着的是云南的同事。从具体上看,习俗上看,他们几乎跨越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在深圳又超越1700万人口,只是这1000多万人中极少有本地人,大多数都是外来人。他们都不断的融合协作。深圳是一座崭新的城市。
凯文-凯利说,在去往世界各地的旅行中,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各地在工业革命之前,因为祖国产生的多元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趋向统一。从某个层面上看,人类的文化在不断的收缩,这种收缩导致其他层面的分散,不断加速我们很熟悉的马斯洛需求层次。指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存,必须的生理需求,接着就是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到达这个阶段才会开始追逐兴趣和爱好的事业。
当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有较高级的需求,人们才会提出我是谁的问题。会考虑自己存在的意义,开始有某种自我的觉醒,继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阶段。
借用这个框架,他认为全世界最基础的层次上的需求正在收缩,全世界的人都需要空调WiFi洁净的自来水。学校的教材是雷同的。在大城市,人们看着相同的电影,吃着相同的食物,但是正是因为在需求层次最底层发生的收缩现象,才会出现高层次需求的分散与多元。我们才会探索我们为何在这里对生存的意义,为生命的方向做出不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