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号凌晨不到五点,在798极北咖啡楼下的车上,已经聚集了一群从五湖四海赶来的小伙伴。一个中等大小的巴车上塞满了人和几大箱字典、田字格本、铅笔以及我们和所有捐赠人满满的爱心。在立德基金会创始人张萌萌姐的带领下,我们正式开启了往返500公里,长达16小时的助学字典公益活动。
随着太阳渐渐东升,前方的路也变得颠簸起来。大概走了有三个小时,我才真正见识了什么叫贫困山区。
我原是去过农村的,但眼前的景象未免过于萧索。山势虽有叠嶂起伏,可和着冬日的清冷,漫山梯田竟未染一点朱翠,尽是遍布的枯枝和野草。本应是一处景胜之地,却落得个弃子之相。
轧着崎岖的山路,挤过山坡上的羊肠小道,钻出祖辈用手凿出的隧道,我们终于来到了第一个教学点。听校长说,这还算一座比较大的完全学校,各个年级都有。因为车进不来了,捐赠的字典只能手提进去。
我们进去的时候,老师正在组织同学们排队到操场集合。可能因为营养不良,孩子们显得特别小,但都很听话,有秩序的从教室里走出来。
学校不大,三面是教室和伙房,大门正对着显眼的地方写着几个大字: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回报社会。很难想象,对我们来说再平常不过的知识和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难得和重要,几乎承载了他们的整个人生和命运。而面对这些眼前的苦难,他们拥有的却并不是抱怨和放弃,而是未来回报社会和祖国的大爱和感恩之心。
看得出,这所学校的校长便是兼具博爱和大智慧的。在后来的交谈中,我们逐渐了解到乡村很多可怜孩子现状的来由。有些父亲本身智力有一些问题,在村中找不到老婆,为了传宗接代,便去外面捡一个身体有残疾的女子,生下两个孩子,但因为没有能力工作挣钱,连基本的吃住都不能保障,更别提其他了,因此孩子的教育便被搁置一旁。所以校长便担负起这个责任,国家的拨款只能勉强让他们可以上学,但基本生活没法保障,他便联系爱心人士和基金会,尽力为他们提供支持。
第二所学校从硬件上就明显不如第一所学校了,这里是下设的教学点。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是他们开饭的时间,同学们排成整齐的一列队,依次等待伙房分发的政府4块钱的午餐补助。领到午餐的孩子开心的抱着自己的碗跳着走到教学楼旁边的墙根下,蹲在地上或靠在墙边就吃起来,脸上带着满满的幸福感。看到我们来,他们还大声地叫着“老师好,老师好!”空气里刮来一丝冰冷,我看了一下手机上的温度:0°C。
越往前走,越深入大山,路就越窄,也把孩子们跟外界隔得越远。
下一站,只有9个人的学校。
带我们参访各个学校的校长提到,现在城镇化现象很严重,只要家里情况能好一点,都不会在这个地方呆,县里面教育能好很多。所以有些学校开始有好多人,渐渐都走光了,剩下的都是留守儿童。因为家里经济情况不好实在没办法,父母就出去打工,孩子们被留给了爷爷奶奶,只能靠这些教育点一个或两个老师撑着教学。一个老师多的时候带着学前班、二年级、三年级三个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各科都教。听萌姐说,有些学校表面做的富丽堂皇,实则只有硬件没有软件,没法子的时候扫地大妈也得兼着做教师。
这样的教育现状,孩子们怎么可能走的出大山呢?
因为为了便于管理,一般捐助的物资都由大一点的学校接收后再分发给下设的教育点。所以到了一个小学校以后,随行的校长跟同学们解释说我们给他们带来了字典、新文具和书包,下次给他们带过来。一个小女孩突然露出了微笑,跟旁边的小朋友说“给发笔和本儿了”。
为了能够激励这些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去,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萌姐提议让我们分享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用他们能够领会的方式,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勇气。
当贤超哥哥分享自己如何从农村走到大城市,如何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的时候,孩子们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听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穿绿衣服带小红帽的小男孩,贤超哥哥跟大家互动的时候他一直特别积极,但当问到大家有没有去过北京的时候,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没去过。贤超哥哥跟他们描述,大城市里的路是平的,大马路很宽,还有很高很高的房子。这些听起来再普通不过的话,却让小男孩眼中闪起了光芒,仿佛听到了一个他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世界,不住地发出“哇”的感叹声。
他的眼睛好像在说:原来还有这样的地方,我多么想去啊!可是……我真的能去吗?
我们真的想让他们知道,虽然上天给了一个他们不能选择的出生地,一个不能选择的家庭,他们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初中,考上高中、大学,走出这片大山,去看看外面的天空。
但现在看来,政府的教育拨款真的太远了。单靠国家的力量,山高路远,杯水车薪。这些孩子们太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力量了,无论是基金会还是五湖四海的爱心人士,无论是资金的支持还是躬亲地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爱心不分大小,不论形式,都是对他们莫大的帮助。如果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到乡村教育事业中,能够对乡村教育赋予一份沉甸甸的尊重和重视,或许他们走出来的前路就不再那么渺茫了。
萌姐说:公益事业不能单靠个人的力量,一个人能做的事太少了,要发动大家的力量,社会的力量,一起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