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之远其一丝食之源

湖州之远其一丝之源


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最好的便是从博物馆开始。因此首次实地旅行便以博物馆作为起点。

湖州地处杭嘉湖平原,境内河流纵横水网密布,自古便有丝绸之府的美誉,自唐朝起湖州即为蚕丝的重要产区,到了明清两代湖丝名满天下。

1872年,一个名叫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的德国地理学家完成了第七次中国西部的考察,随后李希霍芬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成一本学术著作《中国旅行日记》。书中作者第一次用了一个非常唯美的词——丝绸之路,而其中透露的丝之源头就是湖州。

明末清初,其工艺在湖州乃至嘉、杭蚕乡广为推广,统称为“辑里湖丝”,成为当时宫廷织造及全国丝绸名品的首选原料,连清代内廷的龙袍凤衣也指定用辑里丝织造,“湖丝遍天下”名不虚传。

距今4000多前的钱山漾遗址中已经发现了有丝织品使用的痕迹,也奠定了“中国丝绸之源”的称号。钱山漾遗址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是人类丝绸文明史上一个古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绢片、丝带、丝线是已知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丝织品。遗址境域内自古桑叶连天、田塘密布,百姓世代以养蚕种田为业,到两宋年间,桑基鱼塘循环发展奠定了世界丝绸之源的基础。

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形成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千百年来,区域内劳动人民发明和发展了“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最终形成了种桑、养蚕、缫丝技术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江南水乡典型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

【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 】
湖州之远——丝之源

湖州之远其一湖州茶食

江南人习惯把喝茶说成吃茶,吃茶必得有茶食相配。茶食代表着一种蕴含深厚人文气息的礼仪载体。品茶吃茶食,是湖州人从祖上传下来的习惯。

唐朝陆羽在湖州写的茶经,从而也改变了湖州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尤其是喝茶方面,当地衍生出了三道茶,进而又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形式,叫做”百坦生活“。百坦百坦就是什么事都坦然处之,体现了湖州地区人民富饶而又率性的生活方式。

那么三道茶是哪三道呢?
第一道茶叫风枵茶,属于甜茶,用糯米锅巴和白糖冲泡而成。
第二道茶熏豆茶又称“防风茶”,用熏豆、桔子皮、香苏子、芝麻、萝卜丝、少量嫩芽茶配置而成。
第三道茶清茶,一般采用天目山脉的莫干黄芽、长兴紫笋、安吉白片等湖州名茶。

坐在河岸边的小茶馆里,喝着茶,吃着茶食,听着湖州三跳,便是古人的休闲方式了。湖州三跳是一种古老的说唱曲艺,唱词用湖州本地话演绎,伴奏乐器是三跷板。而如今在湖州,玫瑰酥糖、椒盐桃片、牛皮糖被称为传统的茶食”三珍”,加上今人创造的合桃糕,这就是现在著名的“茶食四珍“了。

远在唐代,茶食被称为唐果子,如今大都失传,其中最有传奇色彩的名叫透花糍,相传是虢国夫人创作,而到了元代,湖州就流行一种名叫糖霜饼的茶食,可惜均已失传。

一叠茶食一壶茶,软糯细腻,可口香甜,恍惚间仿佛穿越千年,而湖州的风味,就藏在这一盘盘精致的茶食里。

【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 】
湖州之远——湖州茶食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和记录使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钱山漾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城南7公里的潞村古村落(现属吴兴区),遗址中出土的残绢片和丝、麻织品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
    地狱少女_72dd阅读 1,124评论 0 0
  • 为探访钱山漾文化遗址,进一步了解湖丝文化,7月16日,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湖韵遗丝,桑绕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
    素冠_65d2阅读 3,372评论 0 0
  • 23.南浔 南浔离乌镇很近,也就是十几公里,但乌镇景区门口却没有直通南浔的汽车。问了一下门口的保安,说是要...
    井水_6917阅读 3,895评论 0 0
  • 在响应中国丝绸之路政策的号召,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暑期实践团队以“湖韵遗丝桑绕七里”为队名,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咩咩咩_920a阅读 1,326评论 0 0
  • 15年6月25日,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参事室主任王仲伟向湖州市市长陈伟俊授予“世界丝绸之源”纪念牌。代表“世界丝...
    咩咩咩_920a阅读 1,59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