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老家的村子通往镇上的水泥路修完了,也能通车了。按理说这是个为民谋利的好事,可当地老百姓还是怨声载道,骂声连连。如果你不听原因,肯定认为这是刁民所为。
今年初回家到现场一看,我才知确实不怪老百姓骂。原来,水泥路早就修好了3年,但这条路上的两座小桥依然破烂不堪,让人心堵。一到下雨天,桥下是河,桥面上是水,坑坑洼洼,行人基本无法通过,机动车也得异常小心,否则一不小心就掉进了河里。当地百姓为此也是连连叫苦。
照理说,10多里的水泥路都修好了,可为什么两座桥梁不顺带一并修呢?一打听,这里面有文章。原来,修路归交通部门管,修桥归水利部门管。而水利部门的解释是,这几年一直没有修桥的财务预算。
对于老百性的意见,两家主管部门似乎都不着急。交通部门理直气撞,路,我早就修好了,修桥,可不是我家的事。水利部门也誓言坦坦:修桥确实没有预算,也没有拨款,我也没有责任。
看,两家的做法都合规定,也都各有其理。但老百性可分不清这是哪家的责任田,最终还是骂的还是当地政府。
其实,两家主管部门在宣称有理的背后,隐藏着扯皮、扯淡,隐藏着官本位、不作为,隐藏着懒政、惰政思维,以及对老百性情感的淡漠。这才是根本原因。
还是在这种路上。桥的不远处,一个水泥电线杆断了两截,中间只靠一根钢筋连着,似倒非倒,似断非断,正向路边倾斜。样子很吓人,行人每一次经过都提心吊胆。若是砸下来,结果轻则重伤,重则要命。
其实,换这样一根电线杆,易如反掌,花钱也寥寥无几。可这一断就是两三年,没人过问,迄今依然处在倾斜状态。到了现场一看,更是义愤填膺,觉得“有关部门”太不为老百姓的生命负责了。当地人倒是无所忧虑的样子,感觉没人当回事。
其实, 这是我的错觉。一位老人的哀叹就让人感到绝望:“就让电线杆快点倒下砸死我这个没用的老头吧,那时就有人管了。”
打电话没人问,反映也没人管。时间长了,当地百姓也麻木了,也无奈了。“哀莫大于心死。”这不正是有关部门不作为最好的见证吗?
当官不作为,也许是有历史传承的。话说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子一天突然辞退门客高缭,众人深感不解。晏子说:“我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弹直,用斧头来削平,用刨子来刨光,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高缭在我身边做事足足三年,一不当墨斗,二不当斧头,三不当刨子,于我无益,要他有个屁用?”
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也讲过一则寓言故事:一名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可以无愧于鬼神。阎王笑道: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胜于你?官员不服,辩解道:我虽无功,但总无过。阎王说: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该办的事不办,该断的案不断,为官不为,岂不是负国负民?
看,占着位置不干事,连阎王都不答应,何况是有正当诉求的黎民百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没有职业道德,不干正事。反思现在,有多少人在“食人之禄,未尽忠人之事”?
有的身居要职却碌碌无为,一任下来,却没干成几件要事,单位建设“桃花依旧笑春风”,每年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有的身为主官,却不问主业,也没干成几件像样的主打事,一年、两年、三年还是涛声依旧。有的整日琢磨头上乌纱帽,连续几任办不成一件事,直到退位也没人点赞。可悲可叹!
这其中尤为警惕的是,有一些“不作为”和“有作为”混杂在一起,浑水摸鱼。这些人也不是一点不作为,而是看人下菜,选择性而为,同样一件事,基层群众反映几十次,他不解决,而上边领导打来一个电话,他就马上行动。有的光干眼前的事,光盯着容易出彩的显绩发力,而对影响长远,费时费力,一时无法速成的潜绩却不理不睬。有的对群众,对部属感情淡漠,对正当需求、合理诉求视若无睹。还有的拿政策规定唬人,不积极不主动,不点头也不摇头,不在原则内尽力,而是以原则为挡箭牌,对上应付,对下摆谱,施“懒政”,用“笨政”。凡此种种,说到底就没有本事,没有担当。
民间有句老话说的好,干什么就得吆喝什么。也有一句很粗的话,叫“不拉屎就别占粪茅房子”。古人说的话倒很优雅,有的说“在其位,谋其政。”有的说是“为官避事平生耻。”还有的说,“食人之禄,忠人之事。”
好像很多官大人既听不懂下里巴人的粗话,也听不懂阳春白雪的“文话”。是真听不懂吗?那肯定不是。是不愿意听懂,是不想听懂,还是装作听不懂?
桥断了,还可以修起来;杆子倒了,还可以树起来。可要是,心断了,还能连起来吗?形象倒了,还能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