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底,在医院的狭小的陪护凳子上,写下第一篇简书的时候。肯定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发生?
于是,一篇,两篇,三篇,五十篇,一百篇,二百篇……到现在的三百五十八篇。
大数据就是好,今年简书出年度总结了。
795天,好像很多,但没有什么概念,也不具有典型意义。
比如365,比如520,比如666……
或许,都没关系,这个数字一直在增加,在上升,就是它存在的意义。
我不知道这数据里,是不是包含了“转为自己可见”的哪些文章。
“转为自己可见”是个谜一样的存在。
一开始会紧张,会有遗憾。后来发现,其实没什么:尽管写下去就好了!
“你经常会感到疲惫”,是这样吗?
和写作之初比起来,少了几许刻意,少了一些焦虑。不要求自己“每天必须完成”,但“时常动动笔”吧!因为,“想说”,是内在的渴望,一种自由的表达。
当时,或许不知道,最这些事情的意义。
回望,才知道,那些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相遇过的人,很珍贵。
这个忠诚粉丝,是我的大姑。我没和她交流过,为什么如此铁杆?每一个第一时间的点赞,我都感受到了支持。
很多喜欢我的文字的人,都如空气里芳香袅袅一样存在。
一开始会去关注浏览量,点赞数,也想写博人眼球的题目。后来发现:除了我自己,这些数字没有多大意义。
我的表达是一种意义。
就在“图说2019”,也影响了身边的人,收到了致谢。
生涯的力量,不是你知道多少好听的或难懂的道理,而是在每一个日常里,你活出自己的精彩。一不小心,感染了别人。
第一个关注我的人是牛柳。
这个大神,每天都在小说中,阅读无数,但不会阅人。
没关系,堪称阅人无数最懂人心的我,从他身上读懂很多道理,他就是活着的心理学教科书。
如果让文字成为商品,会是另一种腔调。
其中,也收到过很多公号的约稿。不过呢,觉的自己懒,不想花时间去研究各种媒体的风格。
做自己,最省力。
不过,偶尔的打赏,会是小甜点,或是奶茶,也很享受。
为什么是“晚上”?
也许“晚上”是工作之余,写简书是个人爱好,这个点比较让自己安心吧。
或许,也是一天的回顾!鸡毛一地,也能在尘埃里开出花,就这种效果。
拜简书的福,学了个新词“倚马可待”:在出征的战马上起草文件。出自《世说新语·文学》,袁虎的故事,形容才思敏捷。
和我没什么关系!
不过,简书是一种和自己连接的方式,也是和他人互动的一个线索,去更多了解世界。
我只想说:明日可待,未来可期。
谁知道呢?
明年的这一天,会带来什么呢?
我是丁若木,相信叙事的力量。
坚持叙说358天,坚持跑步3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