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几近绝望的文章
从阶层固化谈起
1. 城堡模型
对于阶层固化这个问题可以说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在《城堡的落成:上升通道即将关闭的中国社会》文章里很好地讨论了这个问题,文章使用了城堡模型形象概括当今中国的阶层现象,三层结构:精英、中产及平民。
精英阶层自古便有,如贵族、豪强、二代等等,他们形成集团,组成城堡,他们掌握着规则制定权和暴力机器;
中产阶级则是城堡外墙,文中把他们形容为“以专业人士为代表,他们在法律、医学、金融、会计、技术等专业领域独当一面,是各行业的精英”,他们一方面渴望努力进入城堡,一方面捍卫城堡将平民拒于墙外;
而墙外就是像我们这种社会大多数的手头毫无资源、始终迷惘困惑而努力奋斗的草根阶层。
对于阶层固化,不管你信或不信,自古以来,社会越是稳定发达,阶层固化越是必然。单单从当今房子问题来说,在一线城市的房产似乎已经是代表跨入中产的标志了,而多少草根年青人能够凭自己在一线撑起一套房子?于是逃离「北上广深」成了热词。
文中还很有意思地提到如何从平民实现快速的阶层跨越,作者提出了以下三个因素:天赋、才华、相貌。
这三个因素很有意思,除了第二个,其他两个基本都是拼爹妈+突变。当然现在去下韩国也能提高第三项,但很明显,物以稀为贵,现在对于这三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而唯一拼后天的只有“才华”了,其实展示的也是同一个道理,在某一个领域,你是否能够斩杀掉下面大多数的人展现出过人的能力去服务城堡里的人。只是才华相比天赋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金钱+判断+努力。
当然,我私以为中彩票或是像无意救下富豪这样的狗血剧情也能快速实现跨越。嗯……想想就好。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2. 马太效应
之所以会有阶层固化的现象,其实说到底是阶层之间壁垒的产生,而且在稳定社会下,壁垒只会愈来愈深,即阶层会呈现马太效应。
刚刚举例说的一线房子问题可以看成是财富壁垒,单单这一层便足以扫除了过半的平民了。而马太效应更可怕的我觉得是体现在一些无形的壁垒,如教育、视野、人脉甚至是基因。
像《不平等的童年》里讲到的穷人的孩子基本是放养的,他们放假要么帮父母干活要么毫无头绪的玩耍,到时学习不好或是家里无法支撑念书只能提前辍学工作,其实我老家当时的孩子也是这样的状况,记得初三时隔壁班接近一半的人辍学了;
而书中中产的孩子会在节假日被父母安排课程补习或者是艺术或体育课程培养,而且他们会在日常培养演讲、与成人交流等实用的社会技能,他们小小年经可以跟你谈论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和见解……加上基因的进化,这些孩子都差不到哪里去,即使孩子真的天资平平,父母也有能力判断帮忙孩子学习其他实用技能或是安排以便将来找到不错的工作,所以他们都是一出生就有下限的了的。
记得英国记录片《up》里代表中产孩子的John在讲到自己考上牛津时说外界好像觉得他们这个阶层的人生就本该这样顺风顺水,一切好像都是信手拈来的,但却没有人看到他那么多挑灯夜战刻苦努力的日子。
John说的很在理,但我想到的是同样考上牛津的来自农村的Nick,Nick需要付出的不单单是John的那份刻苦努力,他可能还要花时间照顾家庭、帮父亲经营农场甚至是时刻经受着家庭方面是否能让他继续学习的内心拷问。
穷人家的孩子对于教育有太多不确定性了,能真正坚持下来的又是多么的不易!Nick也是《up》里10几个孩子中唯一一个最后成功跨越了阶层的。
以前常说人生是段长跑,但别人轻装上阵都深感艰难,而你却是负重前行,身心俱疲!
然而现在发现人生的现实是长跑+接力,你不仅负重前行,接棒时却也早已慢下别人好几圈了……
3. 时间公平?
其实真不想谈论当今的科技背景下财富资源已经慢慢可以转化成寿命加成了,人民币玩家不久将来可以利用财富壁垒让自己变得更“肉”,这还怎么玩,这都成仙了……
即使抛开寿命这个问题,时间对于每个人就是公平的吗?同样的假期别人有计划地在学习提高而你毫无目的几近无聊地重复玩耍,当然我这里不是评判童年玩耍不好,只是我们现在回想我们是不是消耗了过多的这样的时间。即使是现在,别人有专业指引和判断或是资本加成而你还只是迷惘毫无头绪地走一步算一步,同样的时间,效率相比又如何,这很已经明显了。
最大的恐惧是:比你聪明、比你有钱、比你优秀的人还活得比你长!
努力奋斗的悖论
张一鸣说过:成功便是延迟的满足感。
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话,为了长远目标必须放弃当下的满足,我们也称这为克制的品质。
然而最近有篇报导《努力奋斗的悖论》却说出了一个另类的真相,后面我划下一些这篇报导的重点,让人绝望的重点:
最恶劣条件下,那些最克制最坚韧的人最有可能战胜困境。贫穷,烂学校,不良社区好像都不是事儿,无论学术场还是职场,他们总能成就非凡,除了一点:这些孩子正在成功路上迅速衰老。西北大学和乔治亚大学本周发布研究报告说,这些孩子的细胞明显未老先衰(根据基因甲基化),并伴随其他身体不良反应。
然而,对本身就拥有优越条件的高成就人士来说,身体状态恰好相反,成功和健康是可以手拉手齐头并进的。
同时,弱势群里中那些不另类的、没有超强责任心的人最后并没有成为承受高压的“成功人士”,所以他们的身体也没有受到不良影响。很显然,他们不会因为上进心而身体受损。
这意味着,在最弱势的群体中你必须在拥有一个好身体和做一个好学生之间取舍,两者不可兼得。所以,即便考虑到贫困和教育缺乏也是健康的风险因素,这些随大流的孩子仍然是最健康的。这或许提示我们“永远不要当一个另类”,但这样的提示是没有意义的。
自我控制,或者说自我控制所带来的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们口中的这些年轻人,好不容易能有机会追求梦想,却不得不付出健康的代价。
他们称这为约翰·亨利现象,后面他们又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证明了这个现象。
对于克制我可能很有经验,过去,特别是高三的时候,我近乎疯狂地用家庭、环境、自我实现等因素进行心理折磨以实现自我控制,并从中获取动力与专注,以及不断缩短睡眠时间以求更多时间去追赶同学。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爬上梯子就需要付路费。成功道重任远。如果你来自属于弱势方的阶层/种族/地域,你就得克服更多障碍,同时牺牲更多。
一切都是幻象
讲了那么多,如果你觉得很有道理然后跟着绝望无奈痛苦想认命了,那只能说,你很容易被这样的论调带入啊。
诚然,我上述陈述的都是客观现实,但我又会说上面所述都是幻象,我可以列举阶层固化的例子,同样也可以拿出通过努力成功跨越阶层的例子,像《up》里的Nick,关键在于我,要讲与不讲,而大多数读者,只能通过我讲的展开。
这是媒体带节奏惯用伎俩,又或者说是上层抑制的二阶实用手段。
想想过去,我们看到的影视作品里的官绅权贵一般都是以一种纨绔子弟、不务正业的形象出现,而草根都是带有逆袭潜质的正面形象。而新闻报导也喜欢报导“二代”某些出格行为。
但上了大学后发现,现实根本不是这样的,那些人大部分是人中之龙啊,他们自律、有视野、有主见、有资源还很努力、敢冒险……
我这里暂把上面说的故意贬低上层阶层的论调称为一阶手段,这样的舆论导向有效地抑制平民的怨气,这样的幻象让平民至少内心感觉平衡。
一部分人通过努力从自己的阶层中慢慢突出,然后发现真相后不所措时,阶层固化的绝望论调便大肆出现在他们面前,这里的对象不仅平民阶层的慢慢突出者,也包括中产。
一阶手段让绝大部分人没有了戾气,二阶手段的不断带节奏让那波一直坚信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人内心支撑不断崩溃,让这一部分人产生消极绝望的情绪并慢慢扼杀他们向上挑战的动力,以稳固阶层。
如果你专注过营销和媒体领域这十年来的大事,你就知道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是如此的容易操控。——《城堡》
你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我渐渐悲哀的发现,现在朋友圈里来自不同地方性格不同职业不同爱好不同的人却经常性不约而同地发着相同重复的东西。
现在看到的新闻再也不是单纯的六要素新闻了,特别是在当今大数据+AI技术下,机器在不断地研究我们,却也在慢慢地控制我们……
我们明明是自由的,却无意识而自愿地接受了同一种论调的灌输,然后莫名地产生共鸣,最后被指引,这就是当下无解的节奏大师……
对于大V带节奏真的是无解的。就像看辩论赛,大抵情况下都不会有一个最终结果,但很多时候我们看的过程觉得他们双方讲的都很有道理,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对问题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但偏爱哪个观点是由我们自行判断的。
但带有节奏导向的热文或论调不同,他们永远只有一方,他们会更加努力地陈述事实佐证,而且这些事实往往充分而具针对性,或是超过了我们的认知,甚至直戳我们的痛点,往往我们在刚被说服还没来得及思考时文章便给出了结论。
然后,阶层固化努力悖论的论调大肆出现后,正处于水深火热奋战中的我们被直戳痛楚,最后绝望哀嚎一片……
本来,每个人都有他该呆的地方,但是我们靠着一种简单粗暴的逻辑,把所有人成功都挤到了一个地方,一个标准,灌输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把所有人都彻底逼疯。——《圆桌派》
努力的意义
我前面之所以花这么多篇幅讲那些绝望的东西,是为了在这里可以更清楚地论述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还有努力的意义。
前面的东西之所以会让人绝望,重点在于我们用了大量的比较。我们接棒时都慢了好几圈了还跑得慢,怎么赶得上别人?我们越努力只会比别人死得更早,还努力?
用斯多葛学派的思想解答这个问题
伤害我们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事情本身不会伤害或阻碍我们,他人也不会。
真正使我们恐惧和惊慌的,并非外在事件本身,而是我们思考它的方式。
使我们不安的并非事物,而是我们对其意义的诠释。
所以努力的意义是什么,取决于自身。
然而大家都坚持了这么久了,又何尝不明白其中对于自己带来的变化。
只有不断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并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认知,形成自己独有的判断与见解,届时,阶层于己或许已不复存在了,只有在不断努力中不断超越的自己和独一无二的生活。
最后,提几点自己作为菜鸟踏入社会半年多来的思考与想法:
保持健康。健康的作息,健康的饮食,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是保持高效率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应对上面说的努力会使人老得更快的问题,过去的已无法改变,你只能从现在做起。
开阔视野。相信我,读书是最好的方法,纵使我也刚上路而且深感艰难,但我们真的不想再被愚弄被带节奏了,而沉淀多年的经典最佳,包括历史、社会、经济、生物等等,相信,知识是相通融汇的,不要被自己的专业方向局限了。
保持思考。毫无疑问,在这个节奏横行的年代,保持时刻思考是认识自我保持独特的唯一方法
娱乐至死。来自波兹曼的忠告,“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恶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不要让欲望泛滥于感官刺激,特别在这个大数据+AI的时代,所有让自己觉得方便舒服的东西都需要警醒与判断。
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