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黎恩济》序曲中的表现“套路”

瓦格纳的歌剧《黎恩济》是他的第三部歌剧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这部歌剧的内容和形式都有迎合市场,讨好观众之嫌,今天人们已经不太上演这部剧了,但它的序曲还是比较成功的,经常被单独演出。

《黎恩济》讲述了发生在14世纪的罗马的一个英雄故事。从时间上可以看到,14世纪是罗马帝国灭亡前一个世纪,对于持续时间长达一千年的东罗马帝国来说,现在已经是垂暮之年,帝国内部阶层固化,贵族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人民的生活极度艰难。黎恩济是罗马的一位护民官,他看到人民的痛苦,决心带领人民反抗贵族压迫。在他的领导下,人民斗争取得了不少胜利成果。可是,由于他的妹妹和贵族谈恋爱,使得黎恩济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在误解中被杀,这次轰轰烈烈的革命也从此失败的故事。

通过了解剧情我们可以设想,歌剧序曲中会出现哪些音乐素材?第一个当然就是代表英雄黎恩济的素材,还会有一个素材代表人民,第三个素材就是来自贵族的压迫了。序曲是对歌剧内容和情节的预示,在序曲中出现这三个主要素材就足够了,这三个素材是构成整部歌剧故事发展和矛盾冲突的主要力量。

序曲从低沉的阴霾开始,不久就用弦乐展示出代表黎恩济的主题,这是一个宽广,气息悠长的主题,既有黎恩济宽阔的胸怀,又有他对人民的怜悯和垂爱。在欣赏时最好能够努力记住这个主题,因为它在后续的音乐中还会继续变化,如果能够记住主题就可以观测到主题的变化,理解变化的情感背景。

在铜管声部出现的下行曲调,代表着贵族势力,这是强有力的,是打击和压迫人民的反面形象。这种使用铜管的下行旋律代表压迫,代表强势的力量的手法,在后续的音乐作品中经常能够见到。比如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就是先从铜管声部的下行音型开始的。陈刚和何占豪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展开部的开始,就是用长号的下行旋律代表马家逼婚的故事背景,代表强大而蛮横的封建势力。

代表黎恩济的主题第二次出现时,使用乐队全奏,变得宏大、刚毅、庄严和伟岸,这是黎恩济这个英雄的形象被树立起来了,具有了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英雄气质。

庄重的黎恩济主题象征着英雄的号召,弦乐用昂扬向上的模进音型呼应着这个号召,这是代表着人民形象的音型,人民相应着英雄的号召,组织起来向贵族势力发起斗争。

从弦乐主题上不断发展扩充,代表人民力量的弦乐主题演变成为革命的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黎恩济主题再次出现时,速度加快了一倍,情绪变得热情活跃。这种气氛进一步演变成为舞蹈性的主题,象征着人民革命斗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在乐曲结束前的连接转换部分,铜管的声音和弦乐交替出现。铜管是贵族势力的象征,弦乐是人民力量的代表,铜管的声音出现后,马上迎来弦乐的回应和对抗,重复几次后,铜管逐渐减弱,直至销声匿迹。这种方法柴可夫斯基在自己的作品《1812年序曲》中也同样使用了。他用小号演奏的法国国歌《马赛曲》片段代表法国侵略军形象,这个主题刚一出现,就遭到来自弦乐的代表俄罗斯人民的弦乐快速音型的打压,几个回合后,小号的声音退却,弦乐势力大涨,象征着俄罗斯人民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黎恩济》序曲的最后,是节日般的欢腾场面。在《1812年序曲》中,同样将节日的欢腾放在尾声中,在全民共同庆祝胜利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音乐常常使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用不同的主题代表不同的形象,然后再几个主要形象的发展和冲突中展开作品,发展故事情节,挖掘内在情感。如果了解了这种表现手法的“套路”,就可以帮助我们在欣赏更多音乐作品时,找到规律,明白作品表现的目的和内涵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的日课
    一枚冰儿阅读 256评论 2 1
  • 星期5 2017.3.17农历2017.2.20 天气阴 心情开心 课前,我们跑10圈,汉杨跑20圈。 ...
    祉延阅读 305评论 3 6
  • 许多人犯的错误,是把路当成了终点,其实路是没有终点的!有人会问路是什么?!那道是什么呢?!恐怕没人说的清楚。“道”...
    汉正阅读 201评论 0 1
  • 2017.03我踏上了北上的旅程,那时身边出了一点小事,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闹翻了。每天在寝室见了尴尬,就决心出去...
    林雏菊呀阅读 39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