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三省吾身、没有检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数千年之前、相隔万里的古人都已经达到了这个高度,而我们却经常不经意地,和如此有效的自我提高技巧擦肩而过。
有的朋友知道反思的好处,但是反思活动最初常常是“无疾而终”的,想着想着就乱了,想着想着甚至就头疼了……
有的朋友遇到困难,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挺了过来,心里发了一万个愿,这个教训我一定要记住。记住了吗,记住了,然后呢,下次还是往同样的坑里跳。这叫反思吗?
还有的朋友,每天坚持写晨间日记,里面有反思部分,句句都有道理,甚至还已引经据典,但拉到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比如1年,半年,好像完全没有进步。渴求进步的人常常内心苛责自己不走心。
的确,反思不应该是圣人才有的习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天天为之。
反思的好处很多,很多人都做过总结,几乎每一位管理学的达人和成功的企业家都会经常反思,甚至发展出自己都有的反思方法,以便使自己能够在战略上更加聚焦,战术上不断调整方向瞄准目标。
不仅如此,反思更是调整情绪的最佳手段。最新科研显示,人脑对现场情绪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一种情绪抑制另外一种情绪,而理性在其中只能起到辅助调节作用。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事前和事后的反思,对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或者预想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反思,通过反思预设出下一次出现上述情景时候的行动方案,以达到控制情绪的目的。
要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反思呢?你需要知道以下步骤:
第一个姿势,如实记录,坚持记录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这句话非常有道理,问题是怎样记录呢?成甲提出了一个方法值得参考,当一件事情发生之后,你认为有必要记录下来供以后反思,那就做一个“专业的犯错者”,请按照以下顺序记录,“情-理-行”
1、记录事发当时的情绪
2、记录事前事后理性的分析
3、下一次再遇到这个行动会怎样?
如果当时情况不允许详细记录,那么就直接记录情绪和事由。其他的分析事后有时间补充完成。
第二个姿势,拿出时间。找到空间。安静地反思。
每天我们至少应该拿出半个小时时间对一天的情况进行反思和梳理,很多勤奋的人都会在这方面舍不得,包括我自己,但必须要给这种行为贴一个标签:战术勤奋!说老实话,在我看来,那些时间到处都不够用,最后来挤压反思的时间是最傻的时间安排。简直就是在反噬自己的理智。
第三个姿势。要有一些反思的套路
不能天马行空的乱想,那样就会沉溺在各种凌乱的想法中越想越糊涂。套路有很多,工作中有很多管理学的套路,生活中也有很多理性分析的套路,比如遇到人际关系问题,那就按照远近亲疏的方式对每一个人进行一次扫描。再比如,订立各种生活和工作的原则,也是套路,这方面做到极致的那个人写了本书就叫《原则》,这个人叫瑞•达里欧,他认为本质上,原则只能来自“痛苦+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套路和反思是相生相伴的关系。达利欧甚至做了一个 APP,专门记录每一个犯下的错误、每一个引起痛苦反思的事件。名字就叫痛苦按钮(pain-button)。
最后一个姿势,只是老老实实的坚持
很多人对反思的方法不能融会贯通、熟练使用。很多人会很焦虑不会使用这些工具,我能够和你分享的经验是,焦虑没有用,平时多试着使用,用多了自然就会用了。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两句英文成语希望大家记住
一个是“有志者、事竟成”,w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第二句就是“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 perfect。
无它,但手熟尔,就是多练习。工具,多用用,用久了,你就知道该怎么用了。这就是为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强迫自己多输出,其实就是强迫练习。不但要输出,而且要按照你想练习的套路输出,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